志愿者在斑马线前劝导非机动车驾驶人(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李忠 摄
志愿者在街头为市民义务修车(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李忠 摄
机动车在西湖边的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李忠 摄
杭州公交车带动社会车辆礼让斑马线、先下后上乘地铁、15000人走过而不留一片垃圾的毅行大会,还有不断涌现的社会各界“最美人物”。近年来,杭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成绩。
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杭州有了“新一线”的城市概念,更是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市民的整体文明素养。《2016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报告》显示,高达93.69%的受调查者支持杭州建成世界名城战略。
未来几年,杭州又将迎来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也将迎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黄金时期。每个市民的素质高一分,让城市形象美十分。
道德模范、文明使者热议市民素质提升“十问”
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多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的公共文明行为表现也越来越好。在过去两个多月里,我们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和公共观赏四个方面,选取了生活中的10个文明细节,走访了数百位市民,这其中包括道德模范、文明使者、人大代表,他们也就市民文明素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现代城市生活,遵守公共秩序很重要。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市道德模范、杭州市“十大文明使者”之一,西湖交警大队文教中队的协警礼为奇作为一名交通工作者,面对不文明的出行习惯,他觉得除了加强管理和引导,宣传和教育也很重要。
说到文明素养的教育,杭州市人大代表、学军小学荣誉校长杨一青给读者的建议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实际上是给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在公共卫生方面,杭州市文明使者、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综合督查科科长石舜说:“我们发现和过去几年相比,绝大多数牵绳的犬主会主动清理宠物的排泄物。”她还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告诉犬主们,遛狗牵绳其实也是保护宠物的方式。
在公共交往方面,杭州中国旅行社导游部经理、杭州“金牌导游”、文明使者潘伊玫很有发言权。她说,自己在做国际礼仪培训时,会比较强调用餐时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抽烟,不高声劝酒,不铺张浪费。
保持了31年志愿服务不间断的全国道德模范、杭州公交司机孔胜东告诉我们:“公交车有起点终点,志愿服务永远没有终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每一个市民都能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
网友反馈:专家的声音让大家获益良多
过去的两个月中,我们的“十问”市民素质大讨论,还延伸到了网络中。在杭州日报“杭+”新闻客户端平台上,网友们对于一些专家看法的讨论也很起劲。
“我看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礼仪学副教授赵蓉在谈到家庭文明礼仪教育时说,男孩子长大了会不会随处抽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以及走路言谈举止等,都会受到爸爸的影响,特意发给我老公看,他表示以后会更多地参与对孩子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网友章女士说。
关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讨论,还有一点让网友们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家庭中,长辈和后辈之间也应该学会表达感谢。“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喜欢将感情藏在心里,但我觉得专家说得很有道理,主动对孩子说一声谢谢也是一种很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章女士说。
“过去在外面参加活动,我不太在意垃圾问题,看了这期关于参加完公关活动后带走垃圾的讨论,一些环保人士随身携带塑料袋来收集垃圾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网友“Nicolas”说。
“过去只知道国人天生大嗓门,看了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期讨论,才知道原来这其中还有传统中国人以村落居住为主的深层原因,让我学到了一个‘冷门’知识,以后在劝诫别人不要大声喧哗的时候,也更有理有据了。”网友陈茵茵说。
通过两个多月的公众调查与市民讨论,我们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公共文明行为的短板,但更为耀眼的是杭州市民对于打造世界名城,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民心所向。市民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每一个市民都是杭州文明水平的“文明金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细小的文明举止来呈现城市的文明之光,让这座城市在未来跻身世界名城之林时更加闪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