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胡慧媚)龙泉青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也是浙江重要的文化符号。12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跨年展“大元·仓——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在武林馆区三楼临展厅内正式亮相,通过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294件(组)文物,带观众领略龙泉窑繁盛时期畅销海内外的龙泉青瓷风采。
考古发掘惊现大量元代龙泉窑青瓷
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在元代已经成为以“天下第一码头”著称的东南大港。2016年1月,太仓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樊村泾元代遗址。截至2017年9月,遗址发掘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发掘提取的瓷片总量150余吨,其中主要是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对补充元代龙泉窑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窑标本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填补了本地区元代海外贸易相关遗存的空白。
那么,这些元代龙泉窑青瓷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在数以吨计的残瓷器中,95%以上的瓷器没有发现使用痕迹,而太仓在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制瓷手工业的记载,因此,大批量、同一窑口、未使用过的瓷器汇集于此的唯一目的,便是作为商品贩卖。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瓷器主要为外销瓷器,同时兼顾内销。
发掘现场
如此大批量龙泉青瓷器为何会集聚太仓一地?
考古人员的推测是,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很可能是元朝在江南地区经营的一处瓷器贸易集散地及仓储遗存。遗址最终因为元末致和塘等水运航线人为淤塞以及频繁的战乱而废弃湮没于地下。
元代的太仓港,不仅是朝廷海运漕粮的起点,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码头,其时,“番汉杂处,闽广混居”,“商船旅泊,贸盈市集”,享有“六朝码头”之誉。至正二年(1342年),元廷还在致和塘岸、武陵桥北设置“庆元等处市舶分司”管理海外贸易。樊村泾元代遗址发现了元代中晚期的大型仓储基址以及河道、驳岸等港汊遗迹,加之数以吨计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表明这很有可能是一处文献失载的官方瓷器贸易集散地,是“六国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最新考古成果浙博首次亮相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元代中晚期精美龙泉窑青瓷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大元·仓——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这些数百年前从浙江运往太仓的瓷器又重返故里,意义非凡。更为难得的是,此次展览是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公开亮相。
展出的文物中既有出土时完好无缺的完整器,也有经过文物修复恢复整体原貌的瓷器,还有许多珍贵的瓷片标本。
荷花纹“至元四年”碗底
元 龙泉窑青瓷龙纹大盘
点褐彩堆塑螭龙纹转柄高足杯
在这批展出的瓷器中,可见元代龙泉青瓷的特点。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杜昊介绍,有别于宋时龙泉青瓷器物,元代的龙泉器胎体较厚,釉色偏黄绿色,而非宋代典型的粉青色。其次,器型较大,再者,在实用器和陈设器中,还发现很多高足杯。高足杯,也叫“马上杯”,因方便在马上饮酒用而得名,也是元代这个长期驰骋于草原上的民族的一大特点。
在众多器物中,有一件点褐彩堆塑螭龙纹转柄高足杯,原本已经残裂,经过修复拼接完整,这件瓷器的器形留存下来的很少,因此尤为珍贵。还有两件青釉“至元四年”碗底,底心模印莲花纹饰,莲瓣上有“至元四年”字款,这类纪年款青瓷的发现为遗址及遗物年代的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此次出土瓷片中仅此两件。
考古发现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又添新证
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瓷器除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外,还涉及宋元时期南北各地诸多窑口,如河北磁州窑、曲阳定窑,浙江金华铁店窑,福建连江浦口窑、莆田庄边窑、闽清义窑、晋江磁灶窑等,这些瓷器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销属性,大多可与韩国新安、辽宁绥中三道岗等沉船出水瓷器相印证,是元代太仓港参与海上之路贸易的实物证据,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
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库房
“大元·仓——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也是浙江省博物馆继“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展”“扬帆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 之后推出的第五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特展”,让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感受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繁华。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只有一个月,将持续至2018年1月28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元旦假期走进浙博武林馆区三楼临展厅,把握太仓出土元代龙泉窑青瓷这次“回乡省亲”的短暂驻足,对话历史遗存,品读昔日繁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