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中国·美术·学院”纪念展呈现九十载锦绣华章——
博约弘毅 卓然气象
2018年03月26日 05:15:3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1.jpg

  雕塑《边城写生》  

  3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中国美院用九十年的践行、四万五千师生的追求,缀成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将其中的头一个词拈出,即成“中国·美术·学院”,这组词汇,正是本次大展的标题,也是大展的主题。

  这场遍布中国美术馆一层所有展厅的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撷取了15个案例,涵盖了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雕塑、新媒体、建筑设计和手工艺术等各种门类。综合展现国美的文化坐标、教育理念和艺术成就,探讨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创生机制与动力机制,叩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发展路径。

2.jpg

  展览现场  

  大匠天工 精品迭出

  春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人流如织。国画、油画、雕塑,作品目不暇接;王冬龄、吴山明、卓鹤君,大家名流数不胜数……

  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所展出的15个案例中,有致敬前辈名师的《国美春秋》四联大型历史油画和《烽火艺程》大型纪念浮雕;有展示学院高端学科绘画书法新创作的《天地绘心》《含弘写心》《千年版书》;有再现教学最新现场的《我织我在》《本土营造》《天工开物》;有视觉乡土、社会美育多年坚守的《乡土学院》;有铸炼新媒体本土关怀的《溪山行旅》《人文影画》《心印宇宙》;有展示现代设计教育与服务宣言的《汉字无疆》《东方丝竹》……

  纵一叶而知全竹,窥现场以展新貌。大展创新视觉阅览的方式,构建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创造场地,让观众以历验的方式行进在教学与创作的生发之地,共享今日艺术教育的创新意识,体会国美人传承不息的使命担当和东方理想。

  位于展厅正中的《国美春秋·清明》是四联历史油画中的第一幅(其他三幅分别为《国美春秋·端阳》《国美春秋·中秋》《国美春秋·芒种》),描绘了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的图景。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说,这是蔡元培先生、林风眠先生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写照,其中也包括最早的学生代表李可染、张眺、艾青等。他们在春雨霏霏的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岭,俯瞰西湖,置身诗性湖山、俯仰天地之间,意气风发,为中国艺术的新时期开辟道路。

  圆厅中央的6件高2.55米,总长45米的《烽火艺程》主题浮雕,所刻画的是国立艺专师生西迁的历史图景。共分《沅陵会师》《漂泊殿堂》《开启东方》《艺术救亡》《立史铸魂》《边城写生》6个篇章。

  细细寻找,可以找到所有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美师生。比如《沅陵会师》描绘的是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北平艺专于1938年在湖南沅陵会师的场景。时任校务委员会主任的林风眠及两名委员赵太侔、常书鸿站在中间,左右两边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学生。那会儿潘天寿还是普通老师,就站在林风眠后面。房子则是沈从文借的,在陵江边,是国立杭州艺专临时的教学地点。

  聚焦东方之学,构建国美模式。《汉字无疆》将蔡元培1928年4月9日在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时的演说词,通过书法、新媒体、平面设计、动态海报、字体设计等不同方式进行重构。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毕学锋解释,“无疆”呈现出双重意义,一是打破了传统与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二是兼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代码的内涵。

  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领衔的《东方丝竹》,则围绕东方人的生活方式,采用丝、竹等材料,设计独具东方体验的衣饰和器物。戏剧影视学则通过《人文动画》与《诗性短影》两大区域,建构起“人文影画”的学术框架与研创体系,推动媒介创新与形式突破。

3.jpg

  展览现场

  与时俱进 笔墨芬芳

  在展览现场的15个案例中,有一个区域叫《乡土学院》,它展示了九十年来中国美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长卷,体现了中国美院独特的乡土情怀。

  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美院的人民之心建立在中国人的乡土之上。学院在教学创作中号召师生扎根生活,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理想,希望借艺术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以乡土为学院,既是中国美院的艺术思想又是教育主张。过去十余年中,中国美院持续推动“千村千生”计划,每年有千余位师生走出校园,走向大地田野,深入生产生活的最前线,去写生、去调研、去为生活建造、为人民设计。

  下乡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师生们每到一处,吃住都和当地群众在一起,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交谈、观察,捕捉并体会人民的情感,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的关键,也是教室里很难学到的。师生们用鲜活的生命经验提炼现实的感受力,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使社会美育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我织我在》《本土营造》《天工开物》呈现的就是贯彻这一理念的教学最新现场。

  在著名纤维艺术家施慧团队《我织我在》的空间中,数百条由师生编织的千变万化的绳结里,贯穿着数组学生的编织作品,让观者体验到“身心发动、情义直观”的东方艺术真谛;《天工开物》则向我们展现了陶瓷、漆器、玻璃、首饰等与栖居空间相融相依的手工艺品;《本土营造》聚焦于“复兴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造园的整体性”这个极具泥土气息的现场,背后凝聚了大量的乡土调查与实践摸索。

4.jpg

  油画《国美春秋·芒种》

  砥砺前行 铸就高峰

  有心的观众,还从现场找到了不容易被注意到的重要文献。

  第一份文献,是1928年发布的国立艺术院的章程。人们看到,在建校之始,国立艺术院有三个宗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直到今天,这依然是艺术教育的最重要的职能。

  第二份文献,是九十年前国立艺术院的一张信笺纸,最触动人心的是四句话:“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四句话正是国美的建院宗旨,在当下也一点不过时。学校在创立之初,就拥有以文艺创造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理想。第一任校长在他的习文“我们要注意”中说到,“我们院将国立艺术院作为艺术运动人才的集中之所,大家真心肯以艺术为终身致力之鹄的同志,得以安心努力,维持其致力之初心。从提倡艺术运动入手,把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建筑,为中国社会争得一线稀薄的光明”。

  第三份文献,是1938年学院西迁途中,第二任校长滕固先生确立的校训“博约弘毅”。1937年11月,国立艺专师生辞别了西子湖畔的悠游岁月,踏上漫漫西迁之途,直到1946年深秋,国立艺专永久迁设杭州,“九年流离,辗转万里,七易校址,五易校长,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学院同仁们于流离困苦内外艰迫之际,犹自弦歌不绝,初心不改。

  “博约弘毅”这四字校训今天读来依旧意义深远,立身行己故呼博约,开物成务其意弘毅,博约是修身育人的方法,而弘毅是实践志远的志向。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大为所言,今天国美的艺术家们,正通过一系列气势恢弘的主题创作向先贤致敬。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艺理兼通的哲匠精神,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是历代国美人身上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

标签: 美院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