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大型学术工程《国美之路大典》镌刻九十载风雨兼程——
万峰峥嵘翠 经典浩荡春
2018年03月26日 05:15:3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1.jpg

  《国美之路大典》  

  这是一本重厚的艺术大典,这是一行铿锵的壮丽诗行。

  3月24日,历时十载,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担任总主编,高士明、杭间、尉晓榕、杨参军、杨奇瑞、王澍、曹意强、吴海燕、周武、吴小华、苏夏、沈浩、管怀宾、黄骏、孔国桥、余旭鸿担任分主编,中国美术学院百余位师生团队参与编辑的《国美之路大典》在中国美术馆首发。

  横如长案,立若高墙——这部《国美之路大典》由总卷、中国画卷、书法卷、油画卷、版画卷、雕塑卷、设计卷、艺术人文卷、跨媒体艺术卷、艺术策展卷、影视动画卷、建筑卷、手工艺术卷、艺术管理与教育卷、上海设计卷、美术馆卷共计16卷39册组成,近1500万字、2万图版,总长近2米,全册重量近125公斤。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梳理,也是中国美术出版史上最具研究性的学术工程之一。

2.jpg

  院长许江与“孤山”时期的老学生合影。记者 魏志阳 摄

  中国艺术 先锋之旅

  九秩国美,筚路蓝缕。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为国立艺术院,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学科最完备、办学规模最齐整的高等艺术院校。

  1927年,时任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决定办一所国立艺术大学,关于校址,他认为“莫过于西湖”。次年,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立,揭开了我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伟大篇章。在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美术学院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

  创院之初,国立艺术院以孤山罗苑、照胆台、白苏二公祠、三贤祠等为校舍,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有教职员30多人,首届招收学生70名,实际注册56人。开课当天,第一代美院师生欢聚一堂,于孤山罗苑的校舍拍摄了一张大合影,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经典图像——师生立在山水之间,建于湖岸的哈同花园校址宛如一艘巨大的画舫,浮游在湖面。

  抚今追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回忆道:“国立艺术院1928年4月8日补行了开学典礼,创始人蔡元培在演讲中说,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此后,林风眠、吴大羽、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教书、求学。

  78岁的中国美院国画系退休教授吴山明在中国美院度过了60多年,起点正是孤山校址,“我1955年中学毕业考上美院,挑着铺盖来报到的。1957年美院迁址南山路,我和同学是划着小船穿过西湖过去的,后来毕业留校,在南山路校址教了50多年的书。”

  春风拂面,美术系的学生在湖边写生,音乐系的学生在教室里弹唱……那正是蔡元培先生所设想的美妙场景。

  如今,每年冬季,美院进行教学检查的巡礼,评审教学与创作的新成果。每年春天,在乍暖还寒之季,清扫教室迎来数以万计的考生。春夏秋冬,在象山、在南山、在美院的校园里,形成独特的年轮和钟声,在这里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生活,在这里践行“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精神,在这里策动“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的社会实践,在这里推进“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东方育人理想。

  由此,《国美之路大典》结集出版,正当是学院45000名校友共享这学术之门的哺育、共履这学术之门的邀约、共展这学术之门的精神的共同心愿。

3.jpg

  蔡元培(中坐者)在西湖合影

  美术教育 核心现场

  光束下,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馨香的大典,一件件艺术精品,一帧帧泛黄照片,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张张青春笑脸,时光闪烁,刹那永恒。

  虽然,照片中90年前的“国立艺术院”现已不复存在,但原址上建起的西湖美术馆前草坪竖立着的“国立艺术院”石碑,却永远镌刻在国美人的记忆深处。

  “家父刘江1945年成为国立艺专的西画学生,家母章培筠于1956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学习,1961年父母一起毕业留校成为浙江美术学院的同事,1963年结婚。”1966年3月16日,刘丹出生于南山路景云村2号,有幸与母校同月同日诞生,与父母一样,毕业和工作在中国美术学院,倍感荣幸与骄傲。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从1928年的国立艺术院到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九十载光阴伴随着一所学院的航行与转向。90年来,无论是蔡元培先生主张的“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先生呼吁的“为艺术战”“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还是滕固先生倡导的“博约弘毅”、潘天寿先生以中西艺术“两峰挺立”的眼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正脉的接续;又或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涌现的先锋骑手与观念、21世纪初学院提出的“多元互动、合而不同”的主张,中国美术学院始终以其不懈的探索与坚守领航中国艺术的先锋之路,并作为一个持续孕育和推动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核心现场,在不断更迭的时代与世代之中,彰显着一所学院忠于艺术教育的实验精神和时代宣言。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领跑者,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国美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强有力地塑造着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从新文化时期以艺术启蒙社会、实现中西融通的现代艺术创造,到新中国凝聚国家精神的恢宏巨制,再到新时期以来的多元创新与先锋实验,一代代国美的艺术家们,创作出大批凝结着人民集体记忆的皇皇大作,代表了中国艺术创造的最高成就。

  从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郑午昌所撰写的中国第一批美术通史,到王朝闻、钱景长、杨成寅对苏联美术体系的理论传译,从范景中等一代学人对西方现代艺术史论的系统译介,到许江在新世纪明确提出视觉艺术东方学,国美在各历史时期都是中国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动机。从建校之初的艺术运动社,到新兴木刻运动的主力“一八艺社”;从新中国建立后的“浙派人物画”到“85美术新潮”,直到世纪之交的新媒体艺术运动和当代艺术的策展实践,国美一直是中国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

  《国美之路大典》总主编许江说,2008年起,中国美术学院启动“国美之路”学术工程,以展览、出版、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深入的历史梳理,将国美各专业纳入中国现代美术史与教育史中的大背景中探究其源流、脉络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今天《国美之路大典》的结集出版,既是对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华诞的献礼,又是对“国美之路”10年学术梳理的总结。

  《国美之路大典》各卷从新文化、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4个不同时段,探寻这条跨世纪的学术文脉,追溯和回顾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教育的发展历程。因学科不同,编撰体例略有差异。各卷从本专业出发,回顾历史、梳理来路,汇集了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大家的珍贵文献,部分资料为首次出版。书中图文并茂,近两万图版中,既有名师课徒手稿、亦有名家作品,更多的是许多动人的老资料老照片,呈现出百年来起伏跌宕的社会历史和时代氛围。各卷最后一册附以《大事记》以补未尽之事,附历任教职工名单及历届学生名单,可为索引之用。

  《国美之路大典》记录着90年来国美师生投身历史潮流,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在不同方向上持续探索,以如椽画笔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创作出一批批承担着历史叙述、凝结着国人集体记忆的皇皇大作;更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1928年以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呈现了现代艺术运动波澜壮阔的世纪风云,展示出国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与中国艺术史同行共进的激情与梦想、实践与创造。

  九秩国美,锐意进取。进入新世纪,中国美术学院坚持理念传承,推动校园更新、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形成南山、象山、张江(上海)、良渚(筹)四大校区,“五学科十二学院”的办学格局。

  穿越90年历史,汇聚成这条中国艺术和教育的国美之路——是兼容并蓄的姿态,是艺理兼重的精神,是诗性浪漫的气质,是文艺复兴的使命。

  学院精神 时代宣言

  作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奠基者和拓荒者,中国美院开启了油画、中国画、雕塑、版画、书法、设计等几乎所有美术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90年来名师辈出,汇聚了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傅抱石、庞薰琹、关良、常书鸿等一大批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人才,培养了李可染、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李震坚、方增先、张漾兮、赵延年、肖峰、全山石等几代艺术大师,造就了一大批代表中国美术界最高水平的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

  在中国美院9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

  透过大典,我们看见,历经90年发展历程的“学院精神”在今天被中国美术学院发展为一种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艺理兼通的哲匠精神,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

  著名艺术评论家水天中直言,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美术学院90年来,始终以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为核心使命,贯穿着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关怀,凝结成学校独特的学术脉络和精神品质,使学校一直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动机和中国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中国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的奠基者和领跑者。

  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国美之路的历史在大典里显现:他们追蹑先贤,感怀往迹,将自己的事业置于这样一条艰苦卓绝又使命不绝的文脉之道;他们聚焦学术,凝塑风神,锤炼独树一帜的“孤山精神”品格;他们创新转化,诗性写心,攀登艺术创造的时代高峰;他们藉此感召来者,锤炼新人,塑造天地立心、民生立命的未来望境。

标签: 美院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