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公共自行车亮相杭城,开创低碳共享出行之先河。百姓们亲切地称它为“小红车”。这十年,小红车陪伴杭州人共同经历了平凡日子里的点滴幸福;共同见证了城市的日新月异;共同迎接G20峰会的国际大考……这十年,小红车累计服务市民8.63亿人次。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15万吨,为全国开创了绿色出行的杭州模式。这十年,小红车蜚声海内外,屡获国际奖项。
就在几天前,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发布了十大便民举措,有多条和移动互联网有关,尤其是无桩还车。这标志着小红车在移动互联时代,已做好了再一次躬身冲刺的准备。
在杭州,一条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绿色之路蔚然铺就,小红车则是这条路上动人的身影。愿这一抹红色在“互联网+”的时代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小红车十年之路
创新之路:围绕租还车难的痛点不断突破
2008年4月,苏堤春光明媚,第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车点调试成功,5月公共自行车正式进入杭州人的生活,从此杭州不仅拥有水光潋滟的西湖、盛产谷雨仙茗的梅家坞,它还拥有了让中外游客交口称赞的 “小红车”。
杭州的小红车模式是政府主导、公交运作,公益定位,市场操作。作为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起源地,创新成为小红车生命中最重要的基因。十年来,它的软件系统不断升级。最开始小红车的租还车要靠工作人员POS机手工操作,必须排队挨个租还。2个多月后,系统第一次升级,变成可以多人同时租还,通租通还。后来,数据库升级扩容,上线疑似故障车辨别系统,锁止器多次升级并增加语音提示功能,错峰还车、隔夜还车、移动扫码租车、无桩还车、远程租车、延时还车……公共自行车公司紧紧围绕租还车难的痛点,不断出招。而每一次系统升级都意味着技术人员长期的研发和长达数月的现场通宵调试。
2016年,小红车智慧管理平台上线。走进小红车的营运调度指挥中心,迎面就是一个大屏,实时显示着运行率、空满率、车锁比等。有大数据支撑,小红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实现实时信息管理,为车辆上下架、调运、维修提供预判分析参考。
“要更便捷,但不要无序。”小红车的负责人说,在未来移动互联时代,小红车将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发展之路:从杭州走向全国成为业界标杆
这十年,小红车的阵容和忠实粉丝不断壮大。在杭州,从原先的61个租车点2800多辆车,壮大到现在的3879个(含区县),9.16万辆车。点位布局更加合理,小区周边、地铁站口、写字楼附近、公交站附近、景区都有租车点。除了主城区外,萧山、余杭、开发区都有布点。小红车的忠粉也在不断增长。即使在共享单车挺进杭州的2017年,小红车日最高租用量达44.49万人次,日平均周转率达4.11次/车。很多人买菜骑它,上班骑它,逛景区还骑它。据杭州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底调查,市民对小红车的满意率达91.5%。
这十年,小红车的品质不断提升。为了让人们越骑越舒适,它历经数代革新苦练“内功”,对前叉、前中后轴、脚踏、车篮等很多部件都进行过改良。如今的它整车重量更轻,一体式坐凳更柔软,坐凳高度可调节……性能优越的它让不少人感叹,骑起来比自己家的自行车都舒适。
这十年,小红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杭州已在全国250多个城市协助政府建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并且在27个城市投放商业共享单车,比如太原、昆明、青岛、哈尔滨等。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在国外声名远播。意大利、韩国、新加坡陆续派考察团来调研。2017年,荣获国际艾希顿奖——可持续交通项目奖。
低碳之路:倡导绿色文化的先行者
十年来,公共自行车公司不仅是小红车的提供者,更一直致力于倡导低碳生活。在汽车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小红车率先擎起了绿色出行的大旗。它的身影出现在很多大型公益骑游活动中,千百辆小红车在绿荫大道上似云霞般飘过,滚滚车轮串联起杭州的人文风物,影响了一大批杭州人和五湖四海的友人。无论是“一带一路”的20多国代表,环湖自行车比赛的骑手们,还是低碳儿童绘画大赛的孩子们……他们都成为绿色文化的传播者。
骑车出行,从未让杭州人有丝毫落寞。小红车让绿色文化根植人心。
2012年10月,杭州9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2010年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15.55吨,并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功,被杭州中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以2.1万元买下。这是公共自行车企业第一次在国家碳交易平台上完成自愿减排交易,也是全球第一次利用公共自行车为载体进行碳交易,对低碳经济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
2013年杭州公共自行车登上《今日美国》版面,在美国一家专业户外活动网站的评选中荣登榜首,成为全球最好的16个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之冠。
服务之路:多支团队精细保障骑行品质
现在骑小红车舒适轻巧。其实它的背后是公共自行车公司全方位的精细服务保障。
每天主城区400多位工作人员在租车点分片区巡游服务,及时上架或下架车辆,解决租用者遇到的问题。叫得应,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在租车点干了近十年的张亚娟一直记得有个雪夜,晚上9点多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大伯打来电话说,他的车钥匙丢了,车子上了锁,在外东山弄,张亚娟马上赶过去帮他把车还掉。大伯虽赔了钥匙钱但直念叨“还掉就好!”叫得应的,还有公共自行车热线的工作人员。每天1000多人次的电话咨询量,100多个微信咨询量,她们除了为市民答疑,有时还要“破案”,有时是三人接连骑错车还不了车,在他们的多日追踪下,真相大白。
现在的小红车性能越来越好,除了车身品质不断提升,近150位幕后维修侠功不可没。小红车的维修以驻点模式、指令模式、基地模式相结合,现有1个基地5个维保中心。这些有匠心的人们还创新了“俞国卫十八式”形成维修保养规范。从早期的侧重维修,近几年已侧重提前保养。经过他们的大数据分析,确立了30个驻点维修,从而使每3个月主城区6万多辆公共自行车都能保养一回,车损率大大降低。2017年公共自行车完好率达97.58%。
此外,还有一支默默无闻的车辆调运团队,早7点晚11点,每天起早摸黑承担调运车辆的任务,尽量缓解还车难。
于百姓,因为爱,所以护
小红车不仅仅是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宝贝,它已成为这座城市人们的共同情结,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它的喜爱与深情:曾几何时,新人骑小红车拍婚纱照吸睛无数;摄影达人骑小红车游景区,带动景区绿色出行浪潮;更有一些杭州市民坚持不懈地帮流浪的小红车回家,太多的故事和这一抹红有关。
柴怡中,近年来已找到3000多辆流浪的小红车,他的寻车足迹到过丁桥、留下、钱塘江边……遍布杭州东南西北。他动情地说,“看到小红车满身尘土,总是不忍心它流落街头”。他的电动车配备了专门的拉钩,在核实后主动把流浪的小红车拖回租车点。还有一位民间维修达人顾康荣,72岁,三年来主动请缨教公共自行车修理工改进维修方法,提出小红车部件改良建议,还自掏腰包创新维修工具,成为小红车的老朋友。还有很多故事以小红车为纽带延续着城市的温情。田思宁加入了一个公共自行车的热心市民群,谁家钥匙掉在小红车把手上了?谁家一包菜落在车筐里……她都会在群里及时通报。经过公共自行车公司的转达,一一物归原主。田大妈说,小红车就像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们的关系因它更加亲密。
“小红车”将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 走向恢弘的钱塘江时代
杭州公交集团总经理 卢智宏
公共自行车连接起了车与车、人与车,但当更多的业态蓬勃发展时,能连接的是否存在更多。商业上的连接、出行系统上的连接、新能源领域的连接,甚至同行业之间的连接,让公共自行车的模式更加开放、共享。
一个十年的结束开启的是下一个十年,未知有很多,技术的大变革、消费的大升级、模式的大变化……但是,在有限的预测中,秉承着不变的初心与责任,“小红车”将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走向恢弘的钱塘江时代。
希望未来小红车实现错层发展
(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 赵美英)
小红车发展的这十年,是杭州市民受益的十年。它是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顺应了人们绿色低碳出行要求,市城管委全力扶持,支持其健康发展。这十年来,百姓对其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强。小红车对缓解交通压力和提升环境质量作出很大贡献。小红车的成绩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绿色出行的需求,更为全国创造了一种杭州模式。小红车成为杭州城市的金名片。
近两年共享单车涌现,如果说以前小红车是在“专有游泳池”里游泳,那么现在小红车好比在“公共泳池”游泳。应该说,共享单车对小红车提升服务起到推进作用,这是一种促进和补充。未来,希望小红车“错层发展”。和共享单车相比,小红车最大的优势是布点比较合理。那么未来小红车的布点依然可以考虑跟着交通主干线走,跟着楼盘走。同时要继续发挥已有的优势,比如线下亭棚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同时更好在软硬件上适应互联网发展,练好内功。比如通过科技手段,在确保有序的前提下,实现有桩变无桩;通过工程创新,实现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位的地下、地面和空间的有机融合;通过部门联动,实现服务点的新建、配建和复建项目真正落地,更广泛和更高水准地满足市民便捷舒适的绿色出行需求。
十大奖项
(1)2008年,杭州公共自行车荣获“杭州创造”头衔。
(2)2010年,杭州公共自行车荣获“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
(3)2011年,荣获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
(4)2012年,荣获2011年“中国研究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5)2014年,代表杭州斩获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及网络人气城市奖双奖殊荣。
(6)2015年,荣获国家金卡工程2015年度金蚂蚁奖(优秀应用成果奖)。
(7)2015年,荣获中国好设计银奖。
(8)2015年,荣获第二届德黑兰“金砖块”国际城市管理奖。
(9)2017年,荣获国际艾希顿奖——可持续交通项目奖。
(10)2018年,获得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