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于当地时间8月11日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5岁。他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证实了这一消息。
奈保尔的妻子纳迪拉·奈保尔表示,他“被他所爱过的人包围,他的一生充满了精彩的创造力和努力”。
奈保尔是个作家,也是个旅行家。2014年,奈保尔来过杭州。
他和夫人纳迪拉·奈保尔一起参加了上海书展,当时的奈保尔已经需要坐轮椅,褪去了桀骜不驯的色彩,客气了很多,但一直陪同他的出版人华南说,他“有着鹰一样的眼睛”。
在上海书展连续参加了两天的活动后,2014年8月14日,奈保尔和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在杭州图书馆进行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也是读书会的重磅活动。
四年前的今天
他来到杭州
奈保尔到杭州,是4年前的今天,8月13日下午的晚些时候。农历七月十八。
他在杭州只待了两天两夜,不到四十八小时。在杭州,奈保尔聊了不少的话题:美食、天气、西湖、文学等,但奈保尔的表情始终很少,一直都只是安静地听着。
奈保尔是有名的坏脾气。他常常会怒怼记者、抨击政客,对于同行也毫不客气。出现在杭州的奈保尔,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作家,没有高谈阔论,不再巧舌如簧,没有锋芒和乖张,甚至不再有表情和手势。
麦家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接待奈保尔的那两天》,文中,他回忆看到奈保尔的第一面:“他瘫在车里,根本不能行动,下车时动用了宾馆四位保安,他们小心翼翼,左右为难,像在搬弄一件易碎品。我上前跟他握手,手心里全是冷汗,凉飕飕的,且无一丝气力,感觉像握了一块肉。”
12日下午,麦家在微博上发布了这篇文章的节选,用来追忆奈保尔。
麦家说,在杭州呆了两天两夜,奈保尔说的话,记录下来不足一页A4纸。但是,奈保尔的思维还在,“自始至终,我没见他说过一句胡话,或乱语。他只是丢失了体力,以致无力谈笑,正如一个人无法在重负下跟人开怀畅叙一样。”
那一天,当麦家抬着轮椅,气喘吁吁、一步一停地走在灵隐寺的台阶上时,他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现在他已经成圣人了,需要我们为他服务。
他用文字来寻找安全感
最终没有写中国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奈保尔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使得区分虚构和非虚构的樊篱不再那么重要”。
奈保尔说自己是个作家,也是个旅行家,他的生活和创作,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无根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代表了当下世界的某种面貌。他被称为移民作家、后殖民作家、旅行作家、无根作家、漂泊者、环球作家、“世界主义者”。
奈保尔说:“我总是缺钱,没有安全感,还为我(远在特立尼达)的家庭深深担忧,我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成了一个异乡人,并始终处于一个非常孤立的状态。”
他试图通过文字,来缓解这种精神孤独的痛苦。他一天15小时夜以继日地写作,只有不停地写,才能给他提供安全感。在这一带有强迫症倾向的循环过程中,他的笔调变得悲观而阴郁,早期作品中的轻快天真像易逝的童年一样一去不返。
奈保尔的最后一部作品《非洲的假面具》发表于2010年,是一部游记作品,描绘了他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
2014年的那一次杭州之行,奈保尔说:“我也许不会写中国,这里是个巨大的国家,写中国需要大量的观察和知识积累,我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他离开了,最终没有写中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