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连心三服务
我和代表进企业
民营企业: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市人大代表:拱墅区半山街道石塘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楚良
记者 郑莉娜 郑承锋
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千百年来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乡村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漫长农耕文明的腹地原乡。今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一大批民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上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又如何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日前,市人大代表胡楚良走进了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探寻在乡村振兴中民营企业如何更有作为。
涉农企业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民企声音:科研项目申请难以与“高精尖”的院校科研院所竞争
代表建议:加大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及研发经费投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恰似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理想家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我的桃花源就在西湖区双浦镇这块700亩的园林基地上。看,这边的水塘里有我们培育的莲花——去年我们培育的莲属栽培新品种占国际总量的28.4%,在培育新品种数量上位于全世界第一。”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煜初兴奋地向胡楚良介绍。
春天里,草长莺飞;蓝天白云下,阡陌碧野。胡楚良和陈煜初走在园林基地泥泞的路上。
“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研企业的春天来了。在发展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难题?”胡楚良说。陈煜初想了想说,最大的难题还是申请科研项目上的“不平等”。他谈到,现在不少科研项目申请条件中会限制企业申请,只有事业单位才能申请,“我们是一家民营园林企业,纯研发的团队就有20多人,与一些园林科研单位的力量差不了多少。但我们在项目申请上却难以与这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竞争,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项目听上去、看上去没有他们那样‘高精尖’。”
在陈煜初看来,项目虽不那么“高精尖”,但却是最接近市场需求。他举例说,比如学校专家的课题来源,往往不是农业生产一线的需求,“研究领域上确实需要‘高精尖’,可在生产一线还得是我们来,不然难免出现农业科研水平日趋一流,基层农技水平却并不高的悖论。”陈煜初认为,民营涉农企业的项目直接来源于市场,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力、增加企业效益,因此往往更接地气、有效益。
胡楚良做了11年的乡镇工作,也遇到过类似陈煜初说的难题。他谈到,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创新过分依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不符合科技创新实践的一般规律,“政府要营造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良好宏观环境,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使涉农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陈煜初对此很赞成。
“乡村振兴,出路在科技,活力在创新。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胡楚良说,在他平时履职调研也发现,杭州涉农企业的发明专利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例都远低于全部企业的平均水平。他建议,加大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在科研经费投入上向农业科技企业做些倾斜,或者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企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
靠什么留住农业科技人才?
民企声音:后续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全力突破的新问题
代表建议:引导、激励专业人才到涉农企业创新就业
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陈煜初说,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一支稳定的科研人才队伍,但因为从事农业科研,每天要与土地打交道,日晒雨淋比较辛苦,对年轻人吸引不大,“后续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力突破的一个新问题”。
一直以来,从理想职业角度衡量,由于农业效益较低,收入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只有“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胡楚良建议,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和农业。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激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就业。比如,实行“入职奖补”鼓励毕业生从事农业工作。另一方面,要提升涉农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比如评选“杭州工匠”把农业人才纳入进去,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长时间积淀。”陈煜初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农业产业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骨干的身影。“我们研发团队就有十多个硕士,他们肯吃苦。看到了年轻人,就看到了希望。有的年轻人尽管还比较生涩,但经过历练,假以时日,定能挑起大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