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月亮升起来了。”姚爱华对司文朋说。
2018年4月,姚爱华和司文朋一起来到杭州对口帮扶的黔东南州挂职,双双担任台江县副县长。一个县城,一下子来了两个80后副县长,在黔东南州还是头一回。来台江前,姚爱华是余杭区鸬鸟镇党委书记,司文朋则是杭州市教育局团工委副书记。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中部,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翁你河穿境而过。在傍晚,能像这样在翁你河畔看月亮,对姚爱华和司文朋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多时候,我们俩要加班到晚上10点多。”
不畏难不畏烦不畏苦
扶贫干部的基本素养
“‘九山半水半分田’,台江里平整连片上几百亩的坝子田不足十块。梯田看起来很美用起来很难,无法导入规模化的种植项目;山地海拔高坡度陡,开发难度大;苗族同胞至今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自给自足,偶有节余,挑行数里,赶场叫卖。”姚爱华打开了话匣子,又紧皱着眉头。
当前,台江脱贫攻坚工作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如何让贫困群众跟得上政策引导、帮扶工作不受乡土人情所困、扶贫产业避免跟风发展、脱贫路上确保长期收益等等,都是摆在他面前的考题。
姚爱华说,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精准方为对症之策。作为外来的干部,怎么融入老乡中间,听心声,识真贫?他用一句话总结:先当村民再当县官,不把自己当外人;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走村入寨走进苗族同胞家里就是自家人。黔东南湿气较重,饮食以酸辣为主,野菜就米饭,即便吃不惯,姚爱华也会高高兴兴地吃完。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个干部没架子、亲切,说话就不隔肚皮,有啥说啥。
一年来,杭州市帮扶台江县工作组共实施了“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消费增收、教育医疗、干部人才”五大帮扶行动,旨在帮助台江打造“四个一流”:一流产业、一流院校、一流公益和一流人才。“截至目前,去年定下的20个帮扶项目已完工16个,其余3个将于6月底全部竣工,另外一个台江职校宿舍楼项目也将马上开工。”姚爱华介绍说,去年已有两个产业项目实现分红,其余10个产业项目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实现分红。
在翁你河畔走,姚爱华共接了5个电话,其中一个是余杭一家企业,愿意给台江职校学生捐赠300支笛子。“终于落实了”,他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在台江,东西部扶贫协作面上的“大事”他要管,小事他也件件不落。
“不畏难、不畏烦、不畏苦,是扶贫干部的基本素养。”姚爱华说。
不让孩子重蹈父辈覆辙
用百分努力发挥自己的光热
司文朋曾是杭州学军中学的一名老师,“当老师时我就有支教梦,没想到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司文朋在台江县分管教育工作,去年刚到台江,他就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台江县全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一路走,一路思考,司文朋看到了太多:几十年前的教室和设备,光着脚在路上跑的孩子,幽暗的木屋里老人弯下去的腰,仿佛永远没有变化的苗寨……“对我们80后干部来说,在基层,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内涵。”司文朋感叹说。
“当我走访完一户户留守儿童,看到老人拉着孩子在家门口送我的时候,他们眼中的那种渴望让我萌发出强烈的念头:只有靠教育才能够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说,在贫困的大山里,教育就像罅隙里的光,照亮的不仅是黑暗,还有心灵。
“这里的孩子很聪明,关键是师资薄弱。”司文朋一上任,就着手实施了杭州市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台江县教育综合提升工程,培育一支“不会走”的高水平本土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实施一年以来,台江共邀请教育专家送教90余场次,选送校长、干部、教师到杭州跟岗学习近500人次,开展各类教研活动380余次,共培训本土教师和学校干部2080余人次。
“本土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台江县教育工作也在全州综合考评中从第8名上升到第2名,95%以上的优质生源留在本县就读。台江教育有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司文朋说,在“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引领以及杭台两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江的中高考成绩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鲜红的录取通知书上带着喜悦的泪水,苗寨里的喜报连连、鞭炮声声。
“孩子们不再重蹈父辈贫困无奈的覆辙,他们的成长之路越来越宽。这些让我更加明白了脱贫攻坚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即使我个人的价值是1分,我也会用100分的努力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司文朋说,很幸运在而立之年,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来,用杭州美好教育的力量,推动台江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到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