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正在思考如何解决学校门口的交通问题。
浙江在线5月29日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这句话是再熟悉不过了——不仅要会读书,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可是每天发生这么多事,学生应该如何关注呢?
日前,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郁明给五(6)班的学生上了一堂有烟火气的思政课,从“浙江1小时交通圈”讲到校门口的最后100米交通问题,让孩子学会从身边小事着手,为杭州交通建设出一份力。
几个大数据
什么是浙江1小时交通圈
上课一开始,学生眼前的电子显示屏上,就列出了几个大数据——
1949年,浙江省公路总里程2197公里。
201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12万公里。
从2197公里到12万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郁明让学生拿出纸笔,先做一道数学题:2018年浙江省的公路里程数,是1949年的多少倍?
学生们计算的答案是54.6倍。
这个数据一出来,大家马上明白了,从1949年初到2018年末的69年里,浙江交通的发展是如此巨大。
什么是“浙江1小时交通圈”?面对老师抛出的一个专业术语,很多学生表示不明白。于是,郁明又拿出了几组数据,把“浙江1小时交通圈”具体化——
湖州,21分钟;嘉兴,23分钟;绍兴,18分钟……顾名思义,“浙江1小时交通圈”即浙江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一段小视频
怎么保证校门口的安全
城市的发展在交通上带来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堵车。郁明用大数据向学生展示浙江交通大发展的同时,用一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了这个问题上来。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跟交通分不开,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哪里的交通是我们最关注的?”郁明问。
学生们的回答不一致,有说高架上,有说景区,还有说延安路。
于是,郁明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他自己拍摄的小视频,视频的场景是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校门口。
拱宸桥小学的校门口是一段长长窄窄的巷子,叫永宁巷,只要到了上下学的时间,这段巷子里的人和车就会特别多。
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吗?郁明带着学生展开了讨论,为解决校门口最后100米交通问题出谋划策。
“我觉得,可以在道路的两侧放上隔离桩,将人行道和车行道分开,这样人行走和车行驶就会安全很多。”小李同学在纸上画下示意图,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设想。
“我有个建议,在上学、放学的时间段,校门口的这条巷子实行限行,不让机动车进入,家长可以将车停在巷子外,步行到学校接送孩子。”小刘同学建议。
有一个男生说,很多家长开着车过来,总想着到了校门口直接接上孩子,如果孩子还没有过来,车子就停在了那里。“一辆车还好,但如果每一辆车子的家长都是这样想、这样子做,肯定会形成拥堵。”
他建议,学校里的所有学生应该向开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建议,宁可多走5分钟,也不能将车开进校门口100米内。“只有每一个家长都自觉这样子做了,校门口就会变得有序不拥堵,学生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还有同学提出,希望这条巷子里禁止停车,这样道路就能畅通很多,同时还可以实行单向通行,这样就能避免堵塞。
师说
发现生活中的话题
这是一堂有趣的“素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思政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是贯彻国家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要求的优质课程。这堂课的主体是“我与交通”,属于课程的拓展性内容。
这是一节没有经过试教、磨课的“素课”。在进入课堂之前,我跟学生就交通这个话题有过初步探讨,让学生去收集相应的资料,对相关的问题提前做一些思考。在课堂上,我跟学生进行深入而又广泛的探讨,抓住师生交互中的闪光点,现场生成,当场深入。
这样的教学不再追求那种精美与无瑕,不再追求那种滴水不漏的“做课”,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思政课回归本真。
生活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属性。解决巷子里学校“上学最后100米”的安全问题是这节课最为典型的生活化话题。深藏小区、位居巷里的城市小学普遍会遭遇人车混流、上学潮与出行潮合流等问题。这节课,我努力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每个孩子都是交通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都经历过路上的尴尬,有体验,有感悟。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 郁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