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7日讯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昨天下午,随着巴库的一锤定音,杭州如愿迎来第三处世界遗产。
就在此时,距离巴库千里之外的杭州,不同的角落里同时爆发出惊叫声和欢呼声。
8年前,西湖成功申遗。5年前,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今天,杭州的世界遗产终于迎来良渚这位5000岁的小老弟。于是,“老大哥”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欢迎,多台庆典活动在杭州各地同时举行。
这一刻,杭州已经等待了许久。
西湖边
昨天下午的西湖边,聚集了上百位市民。他们屏气凝神地看着大屏上的直播,当结果来临那一刻,西湖边便陷入了狂欢。为庆祝良渚申遗而准备的文艺表演也登场了。
表演越剧《梁祝》的祝英台陈婷婷一下场,就被钱报记者“逮”住了采访。“今天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到庆典的汇演中来,很荣幸也很激动,感觉自己也为良渚申遗出了一份力。”
沈赟是西湖游船的职工,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带着孩子去参观过良渚博物院,对良渚一直很感兴趣。“从上学起,我就要背世界遗产,那时候杭州一个都没有。后来有了西湖、大运河,现在又有了良渚。以前我们是‘双遗产市’,现在可以说是‘三遗产市’了。良渚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巨大意义。”
当天,参加过西湖申遗的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也来到现场。“八年前,我参与过西湖申遗,所以我知道,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会更重。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加入到世界遗产的大家庭,今后我们一起加油。”
运河文化广场
昨天下午两点多,大运河畔,拱宸桥头,一台庆祝盛典正在进行中。随着直播大屏幕上,木槌一落,现场观众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来自半山实验小学的学生代表,粉墨登场出演了一幕越剧《穆桂英挂帅》。
小“穆桂英”金彦昕才11岁,她告诉钱报记者,她知道良渚,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大大的玉琮,美术课上还画过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
距离庆典现场不远处的拱宸桥上,长征中学的学生一字排开,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齐声唱起《歌唱祖国》,还有一组学生坐在船上,也一起摇动着国旗欢呼庆祝,引来不少游客“围观”。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同学们希望能以这种形式为良渚申遗成功打call。
来自苏州的陈先生一家三口,就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了。“之前去过西湖好几趟了,这次专程来到拱宸桥,想感受一下大运河的文化。”听说良渚申遗刚刚成功,陈先生兴奋了:“这下全世界都知道良渚,太棒了!我回去就做良渚的攻略。之前只在《国家宝藏》上了解过,现在必须马上列入打卡日程表了。”
良渚博物院
直播屏幕上木槌落下的那一瞬,观众席里的王祺程狠狠握紧了拳头,“真到了这一刻,我的心情好像又变平静了”,这位良渚博物院的金牌讲解员推了推眼镜,镜片后是如释重负的眼神。
良渚博物馆庆祝现场的观众席里,每个人都发了一面小国旗,但远远望去,挥旗的阵仗却不太齐整——好多人光顾着在抹眼泪。
主舞台,红得也很应景。民间艺术《欢腾》、歌伴舞《良渚》、大合唱《歌唱祖国》以及诗歌朗诵等四个节目,半个多小时,现场气氛不输给任何一台大型演唱会。
30岁的沈烈,是良渚街道大陆村舞龙队的成员。演出刚结束,还没来得及脱下“龙袍”,就兴奋地拿起手机看朋友圈,嘴里嘀咕着“刷屏了,刷屏了”。
沈烈有好几年的舞龙经验。“这也是良渚的一个特色,我们大陆村好多人都会”,沈烈开玩笑说,这估计是自己舞得最卖力的一次,“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现在感觉浑身的劲使不完。”
比起年轻人,有点岁数的良渚村民康宏果更是百感交集。虽然没干过考古,但康宏果从小就和考古结缘,舅爷爷是良渚考古第一人施昕更的小学同学,父亲和第二代考古工作者是要好朋友。他对脚下这片“处处藏着历史”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显得更“敏感”。
而今,良渚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变成了世界级的遗产,康宏果告诉记者:“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号召每一位良渚人自觉保护良渚古城遗址,向世界展现良渚的风貌。”
陈中柱是良渚博物院的志愿者代表,今年已经72岁了。良渚申遗成功之后,志愿者的文化储备和数量都急需提升。老陈早已有了很明确的规划,“我们会用热情去感染其他志愿者,争取把良渚文化的方方面面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悠远古老的文化。”
这时,钱报记者一眼瞄到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正随散场人群急匆匆往外走。追上去让他聊聊感受,他大手一挥,“四个字,‘非常激动’,其他我就不多说啦,你们多去采访工作人员,他们最辛苦。”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客流量几乎是平时周末的一倍。有一家三口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着玉器,姓钟的爸爸说,他们刚搬到良渚一个多月。“最早只是听说要申遗,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成功了。”
采访结束时,我们在博物院出口处又碰到了王祺程,已经平静下来的他说,晚上要跟朋友们“小范围庆祝一下”,“但也不能太浪,因为明天还要忙遗址公园的事,现在一切才刚开始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