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祥教授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 从杭州市区出发,跨过钱塘江,向南驱车一小时,便来到萧山区浦阳镇的十三房村。
最近,这个村的人都在忙着同一件事,大伙一有空就聚到一起,很多人不辞辛苦地还专程从杭州市区、诸暨等地赶来办这件事。因为,他们在做的是全村的大事,也是全镇的大事,就是重修“桃源三朱”家谱。
“桃源三朱”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的一支。要不是十多年前意外发现的一本族谱,十三房村人也不会就此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宗族身世——原来村里姓朱的人家,都是朱熹的后人。
于是,他们按图索骥,寻根溯源,将自己不曾知晓的过去层层铺开在眼前。
翻到一本旧族谱
才知先祖是朱熹
2005年前后,当时还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任教的朱旭祥教授回老家十三房村的时候,偶然看到村委办公室角落里有几本残破的族谱。
他就捧回家去翻阅。这一翻,不得了。
“原来我是朱熹的第23代裔孙。”朱旭祥立即叫来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研究考证起来。
这套朱氏族谱已经有近百年未修了,能查到的上一次修谱,还是在1921年。本想找村里的老人问问,但年日太过久远,老人们几乎都不在了,而后来人则对过去一无所知。
为解心中的疑惑,朱旭祥只好沿着祖先的足迹,驾车去过许多地方考察,山东邹县(原邾国)、江苏阊门、安徽黄墩、江西婺源、福建尤溪、建瓯、武夷山、五夫镇等地。更别提萧山一带了,光是在萧山地方志办公室里,他一泡就是好几个月,终于把过去一点点还原。
朱熹重孙被派做官
从此在杭州扎了根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杰出代表,朱子学创始人。
为了了解祖先,朱教授仔细查阅了史料。
1130年,朱熹在尤溪出生。祖籍是如今的江西婺源,当时归属徽州。父亲朱松在朱熹13岁时就去世了。临终前,朱松将妻儿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好友刘子翚照顾。
刘子翚视朱熹如己出,在他的住所旁边又建起一座屋子——著名的五夫镇紫阳楼,安置朱熹一家。
1148年春,朱松好友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朱熹及第后,回到故乡婺源,曾修过一次家谱。在那份家谱上,朱熹为朱家第十代子孙。朱熹还在婺源泗水滨豪气冲天,即兴挥毫作诗《春日》。
朱熹和刘清四生了三个儿子,朱塾、朱埜和朱在。朱塾这一支繁衍于福建和四川,朱埜这一支受朝廷命令迁回婺源,守家庙和祖产。而季子朱在朝廷为官并知州,奉命将朱熹的所有著作和成果整理成册出版刊发,“颁文公二千万巨著”,使朱子学成为中华文化第三里程碑和宋元明清治国思想。
几十年后,朱在的孙子朱淳被派到萧山做尉官。就此,朱熹这一支后人便扎根下来。
一首《春日》诗
冥冥中暗藏的缘分
朱成是朱在的第六世孙。据朱旭祥分析,当时的朱熹后裔主要聚集在湘湖地区,到了朱成这一代的时候,遵循朱熹生态文明的家传,朱成在有“桃花源”之称的紫湖边买下一大块地,带着孩子们住了过去。当时,这一带分为桃山、童山和低湖。朱成带着儿子们先住在低湖,孙辈们则慢慢向桃山、童山扩散。
朱成的儿子朱诠,生长子朱鷫,就在如今的十三房村所在地安家。当时,村子不叫这个名字,因朱鷫在族里排行十三,于是,他的后人们便将村子的名字命名为十三房村。
除十三房村以外,附近的朱家塔(今临江村)村也分布着朱熹后裔,主要从绍兴迁入。目前,浦阳镇朱熹后裔集聚约有三千余人。
在这个追溯的过程中,朱旭祥还发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缘分。
朱熹那首在泗水之滨所作的《春日》,应该人人会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旭祥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当年都是属于“大龄单身青年”,二人在33岁时遇见彼此之后,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很快喜结连理了。巧合的是,朱教授的妻子名叫万紫,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千红,“看来老祖宗八百年前给我定好姻缘喽。”
新一轮家谱修订开始
桃源朱氏出了不少能人
在朱氏家谱的开篇,前人为后人定下字辈排行。这些字辈连起来,就是“乾坤元恩,文章华美,诗礼传家,道学儒宗,科明昌国”。
这些字句里,饱含了对朱氏先祖对后人的殷切期望和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拳拳之心。
朱氏一族也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后人中不乏杰出的名人。比如,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院长的朱新予就是十三房村人。朱新予是中国杰出的蚕丝专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50年代为恢复和发展浙江省的丝绸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浙江理工大学校园内仍立有朱新予的雕像。
在十三房村村委门口的美德励志宣传栏上,记录着许多让这个村子为之骄傲的名字。有因公牺牲的军人,有著书立说的学者,有孝老爱亲的标兵。
“沦隐葘畲,寄迹樵渔;泊山原,陟危巅,苏之长啸;歇芳堤,临深渊,赤壁鱼殳;载耕载读,将翱将翔,玉树盈庭,芝兰满堂;紫阳后云,百世其昌。”在1872年修订的家谱中,朱氏先人这样描绘当时村子里“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画面。这种生态文明生活至今代代相传。
今年,十三房村决定启动家谱修订工作,邀请了多位同为朱熹后人的各界乡贤一同出谋划策。其中,有朱新予的孙子朱维刚,有我国近现代杰出蚕桑学家朱铭生孙辈朱志华、朱沈华,知名画家、浙江农林大学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晨晓等等。
“去年,我们创作了一曲《桃源之歌》,并且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向村民们普及朱熹等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将朱子家训代代传承下去,旨在弘扬朱学当代精神。目前,家谱修订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了,全部完成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十三房村党总支书记朱国祥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