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不仅是学科老师,同时也是德育导师
这所学校的“德育导师制” 给学生更多关爱
2019年09月20日 08:57:20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张向瑜

  在三墩中学,全体老师除了是一门学科的任课老师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德育导师。每位导师会和2至5位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组成结对关系,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英语老师陆蒙娜就和两位学生结对了。这是两个英语学习非常困难的男生,一个曾当着老师面说“不喜欢英语”,一个则明确表态“英语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可陆蒙娜老师却偏偏把结对的“橄榄枝”伸向了他们:“虽然他们这么说,但我不愿放弃他们,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经过一次次谈心和个别的辅导,两个男生对英语开始“有了兴趣”。“我用英语给他们手写了信,让他们大声地读了出来。虽然一开始读得有点艰难,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那么认真地读英语。我充分感受到,作为班里学习较为落后的同学,他们是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 陆老师激动地说,现在两个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有了兴趣和信心。“就在上次英语考前,那个曾经说过英语怎么都学不好的学生,说他背了一个上午的英语了,开始有了主动学习的心。”

  学生同样感受良多。七年级的小杨同学说:“老师了解到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对我特别的关照,上课会多请我起来回答问题,使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内向了,我的成绩有明显的提升,我非常开心,老师的关心和期盼让我努力成为一个阳光向上的学生。”

  校长沙立国说,通过这样的导师制度,让所有老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师生签订协议书,开展谈心、辅导、家访等常态化活动,将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潜入学生内心,助力学生成长。“导师既是学生可信赖的老师,是一位长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说,学校还特别强调每位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文明校园评估组点评

  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三墩中学的“德育导师制”赋予了教师“双重身份”即“学科老师”和“德育导师”,前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精神成长。德育导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未来的德育导师不是学校的制度规约,而是教师的自觉行为。

标签: 学生;老师;德育导师;英语;任课老师;特殊身份;文明校园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这所学校的“德育导师制” 给学生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