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记者 刘健 通讯员 方俊勇 朱海亮)近日,清晨7时,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结蒙村已天色大亮。这个距离镇政府6公里的小山村里,鸡犬之声渐起相闻。
50多岁的卢东荣穿着加厚保安服,准点来到村里小学开门,十几分钟后,3个人陆续走进校门,他又轻轻将门掩上。
老师:胡自祥;学生:徐梓轩、徐晓梓。人都到了。
梓桐镇中心小学里桐校区。10年前,这里有300余名学生、20多位老师,曾经是周边村落的“教育中心”。
10年后的今天,周边村落的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乡镇中心小学甚至城里去读书,小小的校园里只剩下两名一年级学生和一名全科教师。
胡自祥辅导梓轩和晓梓做课堂作业。 通讯员 杨波 摄
校区虽小
教育不能缩水
梓轩和晓梓,一个家住两公里之外的河联后洲自然村,一个家住1公里之外的结蒙大富自然村,父母常年在外。
“留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家庭条件不好的留守儿童。拿晓梓来说,他爷爷腿脚不便,奶奶不会骑电瓶车,天天走路上下学,路上要花30分钟。”
胡自祥扬了扬手中一摞备课本:“我们校区虽然很袖珍,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缩水。”
上课铃声响了。两个孩子端坐在空旷的教室里。胡老师大声领读课文《明天要远足》,3个人的琅琅书声,很快传遍了校园。
下课铃声响了。《运动员进行曲》同步奏响,胡自祥手牵着两个孩子从3楼逐级而下。到了操场,3个人先跑步,再做广播体操。寂静的校园,此时才有了一丝热闹。
第三节课是音乐课。骑着电瓶车赶来的郑顺水老师将两个孩子拉到身边,弹起了6年前学校重金购置的钢琴,琴声悠扬。梓轩和晓梓手里捏着铃铛环扣,伴着琴声开唱,童音清脆,眼睛里闪动光芒。
胡老师兼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5门课,一位音乐老师和一位科学老师开展定期走教。
虽然只有两个学生,但小小的校园里读书声从未间断。
梓轩和晓梓一天到晚都笑嘻嘻的。彼此为伴的他们,在学校里几乎形影不离,从写作业到玩弹珠,都是活泼乖巧的“好哥俩”。可当有人问起 “是不是会想爸爸妈妈”时,两张稚嫩的小脸会难得认真起来。两个人重重地点下头,不约而同地蹦出一个字:“想!”
为了学生
坚守很有意义
胡自祥2017年下半年来里桐校区。当时校区只有两个年级6名学生,老师一共只有两人,所以他一度有些顾虑。
“除了自己肠胃不太好、常常失眠外,学生人数太少也是一个困扰。”但是考虑到山里孩子们不容易,胡自祥还是听从了学校安排。
“接手时心里压力特别大。因为留守儿童的基础一般比较差,而且学生这么少,如果还不能教好,实在说不过去。”2018年下半年,胡自祥接手的二年级班,学生也仅有两人。
胡自祥每天6时多早起,骑20多分钟电瓶车去学校。他的辛勤换来了惊喜:孩子很争气。二年级最后一次考试时,这个“袖珍”班级在周边3个乡镇的教学联盟里取得了数学平均成绩第一、语文平均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今年秋季开始,学生再度减少至两人,老师也只剩下胡自祥。他说,自己教书已有34年,每次看到偌大的校园空荡荡,“说不失落是假的。但只要一看到梓轩和晓梓,就会觉得自己的岗位很有意义。”
胡自祥的信心来自对孩子的观察。在他看来,这两个孩子特懂事。前几天,胡自祥给了他们每人两个橘子,没想到他们直接塞进书包舍不得吃,一问之下,才说要带回家给奶奶尝。
笑着笑着,胡老师突然抿了抿嘴,很郑重地对记者说:“梓轩和晓梓才一年级,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品行上佳,我有信心带好他们。”
郑重源于珍重。在他看来,这句话,是对孩子的承诺,“孩子是未来,我轻忽不得。”
只剩一个
也要继续办学
中心小学、完小、村小、校区……这些概念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对于山区百姓而言,却是最熟悉不过的名词。
生源不断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人数减少,在当地看来,虽然只有两个学生,但是校区的存在意义不一般。
梓桐镇中心小学校长方星说:“淳安地域广阔,留守儿童较多,山区孩子上学不易。如果撤并类似里桐的校区,留守孩子读书会更困难。虽然设置这样的分校区,我们也有一些难处,但一切还得以满足群众切身需求为先。哪怕只剩下一个孩子,也要坚持办下去。”
据了解,目前淳安县一共有59所乡村小学,遍布23个乡镇。虽然有15个校区总人数不足50,但当地对这些学校和孩子的关注和关爱从未减少。“我们正在不断强化基础保障,抓好城乡联盟建设,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比如建立城乡定期双向交流机制——让更多乡村孩子得到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淳安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在发展,乡村在蜕变,但山里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始终没变。在里桐校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刻了建校经历和捐款人姓名,历经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
3个师生的校园为何能够坚守?初心,或许便藏在其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