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长得和学生一样萌的美女老师 开发了一个迅速找到肿瘤的探针
2020年01月14日 03:38:3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郑琳 通讯员 程振伟

  浙江在线1月14日讯昨天,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轻的美女博士从22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授予2019年度“科研之星”称号。

  1989年出生的张雨晴,1年半以前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入职杭电。在大学职场里她还完全是个“萌新”。大眼睛高鼻梁的年轻女教师,往实验室里一坐,看起来几乎和她的学生差不多大。

  她已经连续两次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还是第一作者。张雨晴研究开发的只有70纳米左右的新型表面增强拉曼探针,可以为快速有效探测肿瘤细胞解决关键问题。

  而这位学术这么厉害的美女,发期刊论文的同时还顺便生了个娃,如今宝宝刚满月。

  一个“又小又快又好”的探针

  几分钟就能检测出肿瘤细胞

  熟悉科研生活的人明白,想要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5分以上的论文是多么不容易,对于某些小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在3分以上就已经要额手称庆了。

  张雨晴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达11.878分。她研究的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简单说,表面增强拉曼探针是一些纳米级的小颗粒,通常尺寸在100~200纳米之间,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这些探针很特别,经过表面修饰进入生物体以后,对不同的细胞,能让它们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光谱图,就好像指纹一样。

  因为这种特性,SERS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珠宝鉴定、毒品检测等领域。

  而它在生物体内成像方面也表现出广阔的前景,例如临床肿瘤的治疗手术中。

  “医生在做手术时,肿瘤细胞经常和正常组织交织在一起,边界不清晰,手术就很困难。”张雨晴告诉记者,“如果切多了,就会把正常组织切掉;切少了,留下了肿瘤细胞又容易复发。那么如果用SERS成像技术,可以像灯泡一样,把肿瘤组织照亮,边缘就很清晰。”

  但是,现有的SERS成像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临床需要。“困扰它发展的主要难点之一是探针的信号强度,这会影响我们检测的灵敏度和成像速度。举个例子,给病人在手术前注射了探针,它检测完人体组织,需要1~2小时肿瘤细胞成像。医生不可能把腹腔打开了,等1~2个小时。而现在,我们研究出来的探针,可以把成像时间缩短到几分钟,甚至1分钟以内,这个时间医生就可以等了。目前这个实验在动物身上已经成功了。”

  一年做了一百多次实验

  外形像花瓣的探针纯金打造

  如此神奇的拉曼探针长什么样?它是如何被开发的呢?

  张雨晴给记者展示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有一张图是一个长得像菊花的小球——原来这就是登上Nature子刊的关键“神器”,外形像花瓣,尺寸仅70纳米左右,而且是纯金的。“大多数的表面增强拉曼探针都是一些贵金属小颗粒,真金白银,只不过是很微小的纳米级。我们的探针就是金的,实验室要买材料,一克价值360~400元。”

  最关键是它的分子结构,为了找到能产生足够信号强度的分子,课题组做了上百次的实验。“第一年,几乎每两天要重复一次实验,总共做了100多次实验,筛选了几十种分子,最后发现,只有其中一种分子,可以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这篇论文,张雨晴前后准备了三年,部分研究工作从她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在论文完成、投稿给编辑部以后,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修改才最终通过审核发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张雨晴的博士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的叶坚教授给予了指导和支持。

  张雨晴透露:“其实这个分子和颗粒结构,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已经发现并成功制备了,后面就在不断地重复实验,同时也在寻找其他的分子,在反复验证以后才开始写论文。因为我们要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不能说我偶然发现一个特性就去发表文章。”

  “我省当前在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领域,张雨晴博士研究的方向就是属于生命健康领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陈云说,“杭电非常重视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的培育和产出,近年学校科研院和学院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潜心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潜力,给教师们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挺着大肚子做实验 每天地铁上看文献

  在发表论文的期间,张雨晴刚刚入职杭电不久,一边写论文,一边要带本科生竞赛,上两门生物基础课,其中一门是给留学生上的,全英文授课,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偏偏这个节骨眼,还赶上了她怀孕生子。

  “除了上个月做月子,几乎没有请过假。因为论文投出去以后,还修改了2次,要补做实验。当时挺着大肚子做实验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张雨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戴着帽子,因为刚出月子没几天,“我在补实验的时候,很多是细胞实验,有的人因为怕实验室环境对身体不好,所以怀孕期间不敢呆在实验室。但是为了发这篇论文,我经常呆在实验室里。”

  记者参观张雨晴的细胞实验室的时候深有感触,感觉好像进入《生化危机》电影场景,经过重重隔离门,最后一道门还要被强气流吹飞身上的灰尘,以保证实验室内部无菌。

  说起科研工作,张雨晴觉得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要“随时跟上时代潮流”,“如果一个月不看文献,就会落伍。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科研工作者,你在研究的课题,别人很可能也在研究。假如有人比你提前一步发表了成果,那你的工作就白费了,不得不换个方向。”

  为了在繁忙的工作、带娃中抽出时间学习,张老师每天用地铁上的时间看文献。她家住杭州滨江区,赶到位于下沙的学校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来回地铁的时间就是她学习最新学术文献的时候。

标签: 探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肿瘤细胞;教师;检测;科研;... 责任编辑: 郭海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长得和学生一样萌的美女老师 开发了一个迅速找到肿瘤的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