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有光,镁光灯可以在任何地方闪亮,即便是人来人往的农贸市场,也可以成为舞台——
在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里,就有这样一群姐姐们,通过跳舞,让自己心态变得年轻,她们笑称,自己长着五十岁的容颜,却幸运地拥有着二十岁的心态。
昨天,钱报记者邂逅了这些热情、开朗的姐姐们。
听闻记者来打听市场里的女团,门口的大叔立刻说:“哎哟,你可来早了!她们就在门口跳,不过要吃过午饭之后嘞!”
看来,这个女团是市场的明星无疑了。
音乐响起之前,这些姐姐们分散在市场的角落里,她们是卖蔬菜的,卖海鲜的,卖牛羊肉的……但每天中午,就是她们的高光时刻。
一曲曲或热辣或悠扬的舞曲里,在踮起的脚尖里,在一个个转身的舞步里,谁都可以看到她们,自信满满,乘风破浪。
生意之外总缺点什么
不如跳舞
这个女团大概是2015年成立的,叫做“阳光舞蹈队”,泮姐姐是发起人之一,她是大家口中的“领舞”。
泮姐姐在市场里经营着一家牛羊肉铺,处理肉的动作行云流水。
记者看到她时,已告别早市忙碌,陆续还有三两客人。这个要里脊肉切丝,那个需要腌好的肉片……称重、找钱,泮姐姐一个人也丝毫不见乱。这份从容,是她在市场里二十多年历练出来的。
自打有这个市场开始,泮姐姐就和丈夫一起在这里做生意。最初的时候,丈夫刘先生半夜起床进货,泮姐姐则负责白天守着铺子。生意逐渐稳定了,泮姐姐总觉得生活里应该多点什么——比如跳舞。
泮姐姐说,反正每天中午也没什么生意,索性大家聚在一起跳跳舞,“经常活动的话,好像原先颈椎不好这些毛病都没了,感觉身体变轻松多了。”
至于舞蹈的种类,泮姐姐说也没太讲究,没有特意去学,平时跟着视频学,蹦蹦跳跳地就学会了。每天中午,大家吃完饭,谁有空、想跳了就加入进来,忙的时候跳上半小时,得闲的时候,跳上两三个小时也是有的。
菜场女团的成员保持在十个人左右,有人加入,有人退出。
大家口中的“女二”,后来居上
做蔬菜生意的李姐姐属于女团里的后来居上者。李姐姐是河南人,三年前来到这个市场,一个人守着蔬菜铺子。三米左右的摊位,摆着土豆、生菜、莴笋等等新鲜的蔬菜。
女团里,今年45岁的李姐姐还属于比较年轻的——团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57岁了。李姐姐年轻,不管是体力还是对舞蹈的领悟上面都要强一些,“我平时很喜欢看视频,跟着学。”刚到市场的时候,她看着女团起舞,大家招呼她加入,“以前我想学跳舞,没人教,后来一起跳就学会了。”
李姐姐是谦虚的,大家都说她可厉害了,不仅学会了基本的舞蹈,如今难度比较大的舞蹈也都学会了,还和泮姐姐一起成了领舞。
为什么选择跳舞?为了锻炼身体,也为了开心。
李姐姐说,她一天的时间是这样的:早上6点左右,她来到市场,中午跳会舞,傍晚收摊后和老公一起去进货,然后回家休息。她老公在杨家村菜市场有一个摊,而这边这个摊位由李姐姐独自看着。
跳舞是她给日复一日工作安排的闲暇时光。
如今,她还会用手机支架录下女团们跳过的舞,上传到视频网站“糖豆”,她注册的账号叫做“文二街。农贸市场”,账号里已经有278个舞蹈视频。
我们,就是乘风破浪的女团
她们是女团里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也是市场里的摊主。
近两年,大家对生意的共同感受是越来越不好做了,“一方面因为疫情,另一方面也有网购的冲击。”
53岁的王姐姐说,休渔季到了,她的海鲜摊,只能把摊位费、生活成本挣出来,这样的淡季会持续四个月左右。守着铺子的她,全副武装,站在湿漉漉的海鲜摊子前,套鞋、围裙是必备的。
中午这一两个小时,是她最放松的时候。音乐响起后,王姐姐仔细地用透明塑料布盖上鱼虾蟹,摘下围裙,换上运动鞋。不过,即便站上舞池,她也会盯着几米开外的摊子,一旦有顾客靠近,立马从舞场奔向摊位。
舞者装扮的她,依旧熟练地片鱼做生意。
一个中午的时间,女团的姐姐们肆意组合,跳上一会,歇一歇。停下来,她们会电扇前吹个风,凉快一下。劲歌辣舞有人跳,舒缓些的也有人爱。
菜场女团在跳舞的时候,有人围观,有人叫好。而她们,只是在做自己。
舞毕,姐姐们齐声喊出的那一句“我们是乘风破浪的女团”,听着莫名让人感动。生活中的甜和苦,可能都在自己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