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白头师生开同学会用英语唠嗑,不常见吧
这份延续了一个甲子的师生情,实在让人羡慕
2021年10月19日 07:41:1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黄伟芬

  前排正中是朱老师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 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们聚在一起,你觉得他们可以做什么?谈谈养生?唠唠家常?那可太普通了。

  英语祝福算是常见,但如果不论是80岁的学生,还是近90岁的老师,英语张口就来,这就不常见了吧。这样难得的场面,昨天被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遇到了,真的酷。

  他们是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英语专业62级学生。从初次见面到如今,他们已经有了59年师生情。

  朱炯强是大家的老师,今年89岁,在场的8位是他来到杭州后带的第一届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被分配到各地的学校执教,如今也已退休20年了。昨天,白发师生们聚到一起话往昔。尽管是半个世纪以来头一回聚得这么齐整,朱老师还是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名字都给叫了出来。

  当年参加高考之后,可以选择英语或者俄语,缘分让他们聚在一起。朱炯强老师上的是精读课,是专业课程里的重头课,为后来教书育人打下良好又扎实的基础。一辈子沉浸在学术研究里的朱老师,几十年来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在坐的学生中有杭外、湖中一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学校校长,可是朱老师开始讲话之后,已然不年轻的他们,一如少年时在课堂上的模样,专注而又认真。

  朱老师特别有心,知道学生郁林森特意从北京赶来,带了自己翻译的书送给郁林森,“其他人都定居在杭州,方便时来我家里拿。”

  记者有幸获赠朱老师翻译的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风暴眼》。

  在朱老师看来,他的这些学生们,都吃过不少苦。毕业那年,好些同学响应号召,去了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有人去桐庐执教,除了上课育人,还要一根扁担肩担着帮学生打水烧饭,再后来进藏支教;有人去了永康,16年最好的青春年华里,和学生一起度过艰苦的求学时光,“睡的是稻草,学生们吃的就是饭上面蒸点干菜”;有人去绍兴农村,初到的时候,不会生火做饭……

  他们把自己称为“播种机”,把英语教学播撒到浙江甚至全国的各个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上中学之后才开始接触英语,更是要把好关,“最初的时候就是需要纠正他们的口音。”

  在老师眼中,已八十高龄的他们,才气依旧。再见面,老同学如同年少时那般,会相互拌嘴。聊天间隙,学生仿佛还是当初那个少年,回到了精读课堂的时候,眼神投给孺慕的师长。

  而他们当中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教学领域的佼佼者,几十年经历都可以书写成一部波澜起伏的历史书。

  他们到各地教英语,又教出了不少老师,仿佛播种机一般,一代又一代地把英语教学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退休后有人继续留在当地,有人跟着儿女回到杭州。

  这样的聚会,在他们看来,是极其珍贵又难得的。

标签: 老师;学生;英语;执教 责任编辑: 董沈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白头师生开同学会用英语唠嗑,不常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