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老夫妻俩补拍的婚纱照。
头发梳整齐、系上红围巾,81岁的宋秋英阿婆这天要和老伴鲁传荣一起去办一件大事:补领结婚证。结婚63年,这对“钻石婚”夫妻一直有个小小的遗憾:没有一对真正意义上的结婚证。
最近钱塘区推出的“家门口补证”,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个心愿。
婚龄最长,“证龄”最短
来到老人家里,挂在墙上的历年全家福十分显眼。这是一个四世同堂、成员达两位数且在持续增长的大家庭,“这张是去年7月拍的,里面最小的小朋友3岁了……”二女儿鲁玉燕挨个介绍照片里的家庭成员。
鲁传荣和宋秋英都是土生土长的义蓬人,一直生活在头蓬社区。两人1959年登记结婚,婚后生了4个女儿,“4个女儿只相差几岁,老三和老四是双胞胎。”宋秋英阿婆说。虽然已年过八旬,但她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
“当年我们是‘说媒’认识的,两家父母坐在一起聊聊,觉得合适就结婚了。那个时候是每个人单独拍了一张照片,领了结婚证明,结婚的时候他20岁,我17岁……”回想往事,宋阿婆说得头头是道。
鲁玉燕说,这么多年几乎没见父母“红过脸”,两人用超过半个世纪的甜蜜恩爱为后辈做了最好的榜样。不过,没有结婚证确实是父母心里的一桩心事。
“没有结婚证确实不方便,听我爸爸说,以前他要迁户口必须证明夫妻关系,先去村里打证明,再去乡镇打证明,足足弄了三天。”几年前,大女儿的儿子登记领证,两位老人还特意拿着“红本本”看了好久。
“前几天听说社区可以补领结婚证,我妈妈马上说‘那我一定要去办的’,那天特意找出喜欢的衣服穿上,拉着爸爸一起走过去,很快就拿到证了。她回来说,好像回到了当年17岁刚刚结婚的那个时候。”鲁玉燕补充道。
两位家中辈分最高、婚龄最长的老人,就这样领到了自己的结婚证。算上这两本,这个大家庭如今已经有了一打结婚证,每一本都见证了一个小家庭对彼此相守、相伴一生的践诺。
“保鲜”秘诀,相互包容
“钻石婚,恒久远”,两位老人有什么秘诀?“互相包容,少发脾气”,这是宋阿婆给后辈们的建议。
年轻时,鲁大伯是一位船长,经常需要驾船在杭州与台州、泉州等地往返,有时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因此带娃的重任都压在了宋阿婆的肩上。
“爸爸经常要出海,主要是我妈妈和我奶奶带我们,很不容易的。小时候因为怕有人觉得自己的菜少,四个女儿的菜妈妈都要盛得很均匀,有时候还要抓阄来决定哪一碗菜给谁,然后给我们吃的都是新鲜的,妈妈自己吃昨天的咸菜。”鲁玉燕动情地说。
等到晚上把四个小孩都哄睡下了,宋阿婆又会坐到缝纫机前,做枕套、门帘,用这些手工来补贴家用。
“每个女儿每天两分钱,那个时候一分钱就可以买两颗桂花糖吃,我自己倒舍不得去买。”宋阿婆说。
每次鲁大伯出船回来,就是这个家庭最开心的时光。每次出海前几天,鲁大伯会从钱江海运公司打电报告诉家人,等到船回来经过钱塘江南岸,同事们把他就近靠岸放下,鲁大伯就从船上搬下自行车,把手的两端挂满了白鲞、虾干、黄岩蜜橘,兴冲冲地骑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到家中。等待他的,是女儿的拥抱和宋阿婆早早做好的一桌饭菜。
把女儿拉扯大之后,宋阿婆又开始照顾婆婆。“60岁的时候,我奶奶中风了,一直是我妈妈照顾的,到她71岁去世,照顾了11年。”鲁玉燕说。
“钻石婚”夫妇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持续关心关爱。“每年的元旦、端午、重阳节,组织‘沙地妈妈’志愿者为老人送上实实在在的贴心福利,弘扬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头蓬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秋平说。
就拿这次的结婚证集中补领来说,钱塘区在去年年底正式启动“日常办理+巡回驻点”双重服务,义蓬街道被选为巡回集中补证的第一站,老年朋友们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拍照、领证“一站式”便民服务。从2021年12月28日开始到今年1月20日,已经有663对老人完成了结婚证补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