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九峰山应该属于龙游……
一
余绍宋认为九峰山应该属于龙游,似乎有些道理。
九峰山,历史上也曾叫龙丘山,因汉代高士龙丘苌曾隐居于此而得名。龙游旧名龙丘,也因龙丘苌及此山而得名。当时这一带正在龙游境内,后又因五代时吴越国主钱镠厌恶“丘”字有坟墓之意,故改为龙游。九峰山其实是龙游的母山,失去九峰山使龙游成了一名身世可疑的“孤儿”。
余绍宋是晚清民国衢州名人,本贯龙游。曾留学日本,又曾在梁启超麾下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次长(副部长)。不过他最大的成就似乎不在为官上,于本业法律上建树也不多。他真正厉害的一是书画,二是方志。不光光个人的书画创作颇丰,名播海内,且曾主编《东南日报》的《金石书画》副刊,这是晚清民国以来极其重要的一种书画刊物,影响巨大。方志学上,他主持编写的《龙游县志》至今仍为史界翘楚,抗战中又曾主持重修《浙江通志》。
二
余绍宋早年在北京活动,后来因与当政者不和,退居南方,在杭州安家。抗战军兴,转回老家避难,遍历家乡名胜,并曾专门到汤溪九峰山一游,作了一首长诗《游龙丘山感赋有序》,见其《寒柯堂诗》。
在该诗及诗前的小序中,余绍宋首先指出,九峰山本是龙游的“唯一名胜”,“吾邑得名此讬始”,奈何被划归当时的汤溪县后,龙游县的立名失去了依据。其次,他又怪汤溪人没有见识,不知爱惜与珍重这样一座名山,把原来一个好好的清幽寂静的高士隐居之地,改为一座烟熏火燎的佛寺,“俗僧寝处其中”“其余所供送子观音、财神等像于佛乘亦无依据者也”“孰倡登仙腾异说,浮屠外道纷云云。妄陈偶像置木几,冀致香火愚凡民”。而真正与这里有关联的前贤如龙丘苌以及其后的徐伯珍、徐安贞等高人的踪迹却难以追寻。尤其是龙丘苌,“山名本以先生著,夐矣遗躅哀喧宾”。且拿它与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鱼台作比较:“先生之友严陵叟,祠堂屹立桐江滨,两公节义本相匹,千秋俎豆宜同新。可怜龙丘竟寂寞,扶持名教嗟无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分析说就是因为九峰山的行政区划不对,九峰山不应该属于汤溪,九峰山和汤溪的立县没有关联,他说“史迹原非彼固有,宜其漠视如越秦”。而他自己则是“吾犹殷人敢忘祖,倦怀故宇伤瓜分”,一心以殷人复国为志,甚至最后“愿如垂垂岩上草,虽经九死犹还魂”。言辞恳切,神情凄哀,对九峰山的拳拳之爱溢于言表,对九峰山不能再属于龙游的遗憾痛彻肺腑。
三
余绍宋对九峰山的爱还不止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以九峰山为粉本的《龙丘山图》(如上图)。这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代表作,余在书画中最擅长的正是山水。该图为巨幛,竟高达239厘米、宽122.6厘米。格局宏大,笔墨深秀,设色精妙。画面中正对观者的是一座层叠的巨崖,突兀高耸,气势逼人,有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图中那座著名的大山一般,从尺幅到构图显见北宋的影响。巨崖下有佛寺一所,梵宇琳宫若塔若阁,前有矮墙围绕,以丹赭为之,色艳可爱。后面则有峭立的群峰数座,缥缈明灭,俨然仙境,是一幅对九峰山的严谨写实之作。
余绍宋画龙丘山图
九峰山是一座美丽的山,浙中盆地奇特的山形本不多,光以盆地两边论,九峰山是唯一的一座,绝无仅有。关于九峰山的美丽,前人品评与论述早已多如牛毛,不过大多以莲花为喻,意为朵朵不同。而关于九峰山另一名“妇人岩”,却很少有人解释原因。其实“妇人”之谓,在古代的语境中不过就是我们今天称呼女同志时张口就来、泛滥成灾的“美女”而已。不信取张僧繇、顾恺之辈的古画来看,那一座座青翠高耸的山峰,可不正如画中那些发髻高耸、体态婀娜的女子吗?九峰山是一座“美女山”。
四
坦率说,余绍宋对九峰山重佛道、轻名教的批评很有道理,直到现在还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过,余诗中对汤溪县的建制以及汤溪人的观感却充满了偏见,让人深感不公。
首先,余绍宋在行政关系上回避了从前的汤溪与龙游的连接。历史上长期以来汤溪与龙游等地都属于太末县管辖,这个太末县的县治有一段时间据说就在九峰山脚下,《民国汤溪县志》说其“街址历历犹存”。汤溪与龙游本是一体的,尽管太末县的建制后来被认为是由龙游县继承了下来,但两者的关系可知。
其次,从地缘看,九峰山离汤溪可比龙游县城要近多了。九峰山到汤溪才多少路?在旧时的汤溪城内,只怕在街道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天边的那一抹翠色,而龙游的县城则远在三四十公里外。只要在汤溪这个地方有行政建制,无论其为镇或是为县,九峰山肯定是先属于汤溪管辖的。九峰山与汤溪密不可分,余要主张也不能只主张九峰一座山属龙游,而要把整个汤溪地区原属龙游的那部分都给要回去,于理才说得通。
第三,这一带历代以来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明成化皇帝当年在这里立县的时候是用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地拼凑出来的,在汤溪县成立之前,这一带实际上很有可能已经在兰溪的境内了。龙丘苌、龙丘山与龙游县的关系,早已是汉魏六朝与隋唐的旧梦了,余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
五
事实上,身为方志大家的余绍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切,但第一,本着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对前贤的敬仰,看到地方文物沦落如此,他有一种本能的不满与批评。其次,笔墨官司从来是文人生涯的重要游戏,古代如此,现代也依然如此。作诗写文章不这样就没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曾经有先贤隐逸的九峰山,事实上已经成了余绍宋的理想国,他内心里期望得到这样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余诗后面还有“平生久已厌珪组,十年退隐甘居贫。缅想前徽独向往,言寻庙祀思骏奔。岂图失望空凭吊,坐对岩穴徒霑巾”之句,尽露其心声。诗中的“前徽”指前人的美德,会读的人都应该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九峰山成了其人格的写照,但真到此地一游后发现,与他的期望相差太大,世上没有红尘不到之处,希望破灭,他不免大发牢骚。
和一般的文人只是口头说说,或者仅仅把谋划停留在纸面不同,余绍宋是个有卓越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身份特殊,他真的会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他具备这样的条件。根据余的长孙余子安先生在《亭亭寒柯———余绍宋》一书披露,就在余绍宋写诗的同时,他曾鼓动有关方面改动行政区划,把九峰山划归龙游。
余绍宋留学日本时有一好友名为阮性存,阮的儿子阮毅成时任浙江省民政厅长,行政区划的变动正属其职责范围内之事。余阮两家既为世交,多有来往,抗战时省府内迁,阮毅成多次去往余绍宋的龙游驻地探望父执。余对九峰山念兹在兹,《龙丘山图》画好后舍不得送人,自己保留在家中时时观看。此图悬挂在室,阮毅成每次到其家必屏息静立,观赏良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余绍宋看出来后就“引诱”他说:“你如果能让九峰山重新划到龙游的名下,我就把这张画送给你。”阮毅成考虑到汤溪县从明代成化年间设县到当时已历500多年,各方都已安于现状,重新变动,势必会改变利益格局导致困难重重,他无法办到,只好忍痛割爱。
当时日寇还未侵入金衢等地。等到后来日本人发动浙赣战役,汤溪、龙游等地都沦陷后,余绍宋觉得机会又来了,他又再次向阮毅成谈及此事,并亲自把前面提到的长诗写成一册送给他,并加了跋语:“毅成世长先生长民厅有年,周知地方情弊,亦深以兹山割属汤溪为非宜。思复其旧,而未敢绝也。因书此旧篇贻之,使知吾县人士,历数百年,于兹事犹有余憾,其或者有以慰吾侪喁喁之望乎?诗虽不佳,义有所尔。愿我贤明长官,哀而鉴之。”不过这个事情实在有些荒唐,依阮毅成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无法办成,以至于他后来跟随国民党撤退入台,晚年写回忆录时一再提及,印象太深了。余绍宋对九峰山能否回归龙游的关注,真的若九死还魂草一般不死心(以上据《亭亭寒柯》转引的阮毅成文章《记余绍宋先生》)!
六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前人对名人与名胜的争夺代不鲜见,一个更为著名的案例是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对诸葛亮的躬耕地之争,其实意义不大。余绍宋对九峰山与龙游县关系的强调与此也差不多。
须知海内本是一家,何况在浙江中西部这个小小盆地之内,眼光不能太过于狭隘。山水相连处,自然语言与风俗相通,大家本是一体。就像一个人一样,上衣与下裳的不同并不会割裂我们内在的躯体,有时只有裤腰线的上下变动而已!今人若再不详查,则误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