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不湿没剩几包了,得赶紧补货;天热了,宝宝专用的驱蚊水、防痱子水也要囤一些;同事推荐一款辅食料理机不错,趁最近旗舰店打折要买一台……”新手妈妈小周算了算自己的购物清单,动动手指又花掉近千元。“怪不得都说现在的孩子是‘人形碎钞机’,实在太费钱了。”
近日,天猫发布《中国式养娃:2019天猫亲子消费报告》,数据显示95后带娃消费成本年增长61%,在人均养娃消费投入的城市排名上,金华排全国第10名,前10名中,浙江城市占了一半。记者走访市区商场、超市发现,我市年轻父母在养娃消费上挺“舍得”花钱。
母婴消费开销大门道多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上,进口奶粉、营养补品少不了,如鱼肝油、益生菌等,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还要买果泥、米饼、水果片,很多都是进口的,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青青今年26岁,女儿现在8个月大,平均每个月养娃开销近5000元。
在青青家里,记者看到客厅爬行垫上堆着不少玩具,如有声书、触感球、积木时钟、叠叠乐、小火车等,一台多功能智能宝宝餐桌能放音乐,支持中英文双语,上面摆着各种餐具和水果模型。据说这是她女儿最爱玩的玩具,每天都要大人陪她用这张玩具桌过家家。“这张玩具桌花了300多元买的,前段时间在商场逛街,女儿还看上了一辆玩具冰淇淋车,要1400多元呢。”青青说,她准备上网找性价比高一点的款式。
家住欧景名城的市民陈女士1月底刚生了宝宝,在买养娃用品方面,同是90后的老公比她还上心。“双方父母都还没退休,没那么多时间帮忙带孩子,而且在如何科学养娃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要买什么、用什么,都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陈女士的老公是个理科男,信赖带“科技感”的带娃“神器”,比如婴儿衣物专用洗衣机、可单手操作的折叠婴儿推车、恒温水壶、智能摇椅等,加上婴儿床、安全座椅等,前后花了2万多元。
《报告》显示,如今,母婴快消品在线上以24%的增速领跑。在养娃这件事上,年轻父母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2018年,包括防丢绳、一键收拢婴儿车、防走失背带等与“遛娃”相关的“神器”在天猫上的销量暴增16倍。
线下养娃消费市场表现同样抢眼。永盛广场有一家母婴店,去年10月开业,店里有上千种商品,包括食品、玩具、餐具、尿不湿等。一款“小皮”果泥售价26.9元/袋,一袋仅够一次食用,不少家长都是整箱购买,搭配各种不同口味,如果一天吃一袋,一个月光这项开销就得800多元。此外,20多元一小瓶的饮料、30多元一小袋的饼干以及200多元的奶瓶、硅胶水壶,销量都不错。店主小朱介绍,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90后年轻家长,他们不仅关注产品口碑,还非常注重“颜值”,食品包装色彩缤纷,餐具厨具大多是森系风格。“回头客不少,每个月营业额七八万元。”小朱说。
家长购物忌跟风防“踩雷”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母婴市场的增长,正由原先的人数驱动转变为靠人口基数和消费升级双重推动。如今,全国已有超过2亿爸妈在天猫购买亲子产品。其中,1985年至1989年生年龄段的父母占30%,而90后加上95后人群已占据天猫母婴消费人群的34%,已呈现赶超之势。
网上热销的养娃用品是否都安全可靠?学步车、遛娃神器、婴儿床围等都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育儿产品,与之相关的意外事故报道屡见报端。今年1月,江苏无锡一婴儿骑着学步车从五六米高的手扶电梯上滚落,此前,儿童因床围窒息身亡的案例也多次引发网友关注。
记者在某品牌旗舰店看到,一款售价139元的学步车月销量近3000笔,产品页面上注明“防O型腿”“防侧翻”功能,称配有安全锁、安全带。在买家评论里,有人说,“宝宝不懂控制车身,经常速度太快撞到桌椅”“设计不太合理,有时候会卡住孩子的脚”。
婴幼儿床围也是一款争议较大的养娃用品。去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曾采集样品50批次,监测表明有38批次产品未标明床垫使用高度范围,可能导致围栏高度过低,存在跌落风险;48批次结构安全中的孔洞缝隙存在婴幼儿头部陷入窒息的风险。记者搜索发现,淘宝上销量排名第一的一款床围超2万笔,其产品页面并没有标出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除了安全性,市面上热销的养娃产品实用性如何,是否真的“非买不可”?在采访中,有市民认为新手爸妈大多有一个“兴奋期”,总想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尤其现在一年到头有各种名目的电商节造势,让他们忍不住跟风买买买。“养孩子最重要的是科学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风攀比。”一名85后家长表示,她曾买过一个温奶器,本想解放双手,没想到每次用它热奶要花十几分钟,保温效果也不好,孩子半夜醒来饿得哇哇哭,很不实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