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为植物授粉,不仅能实现农作物增产提质,也能促进种养业互利共赢。
目前,我市蜜蜂饲养量达32.72万群,规模占全省的1/3。其中,意蜂25.92万群,中蜂6.8万群,去年蜂产品产值近4亿元。全市共建成省一级种蜂场(意蜂)1个、二级种蜂场2个、蜂业专业合作社46个、蜂产品加工企业3个、市县级养蜂协会6家。
7月中旬,我市荣获省技术进步奖和农业丰收奖共7项,市农科院主持或参与完成了5项获奖成果,其中,由市农科院蜜蜂所主持完成的《意大利蜜蜂蜂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省技术进步一等奖。蜂业,作为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市科学化管理方式、授粉产业化水平、饲养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正逐步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华丽转型。
病虫害防治实现绿色养殖
“金华有两种不同品种的人工饲养蜜蜂,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一个本土,一个国外引进品种,两者的生物习性、生产模式、经济效益等完全不同。”市农科院蜜蜂所研究人员苏晓玲告诉记者,就效益而言,意蜂可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相比产品只有土蜂蜜的中蜂而言,占绝对优势,但在生产管理上则要复杂得多。
其中,妨碍意蜂发展的最大天敌便是寄生螨——狄斯瓦螨和梅氏热厉螨。它们会吸食蜜蜂体液,造成残翅、体质差、抵抗力下降、寿命缩短等不良影响,严重的可导致幼蜂未出房就死在蜂房内,甚至在蜂群内传播病毒,影响蜂群健康。
“最早的时候,我们都直接用农药杀螨,但药量把控不好很容易误杀蜜蜂。后来蜂药进入市场,起初效果不错,但到后期也不行了。”有着40多年养蜂经验的陈卫朝说,化学药品的长期使用不仅会使螨虫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药物残留,影响蜂产品质量。
为实现有效蜂螨防控,减少蜂产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同时兼产雄蜂蛹、提高蜂群经济效益,市农科院蜜蜂所开始实施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植物精油对蜜蜂狄斯瓦螨的杀螨活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和金华市重点科研项目《新型植物精油杀蜂螨剂的研究与应用》,并随之研发出用于同时防治大、小蜂螨的低残留、安全高效的杀螨植物精油药物——八角茴香油和丁香油。通过雄蜂蛹诱集蜂螨技术、植物精油杀螨技术和有机酸杀螨技术,实现意蜂蜂螨绿色综合防控。
随后,市农科院在全市各大蜂场推广使用这套蜂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现在正值蜂王产卵阶段,等产子结束,我们就要开始治螨。”作为全市第一批受益的意蜂养殖户,陈卫朝算了笔账:整个蜜蜂发育周期21天,每周杀螨一次,每次只需6ml精油,相比此前使用的杀螨药,节省75%的用药成本。
据统计,该项技术目前已累计示范推广27万群。通过技术应用,节约用药成本405万元;通过提高蜂群健康,兼顾生产雄蜂蛹等技术,提高群产值230元/群,增加经济效益6210万元,合计新增效益6615万元。
规模化饲养促进科学管理
意蜂虽然经济效益高,但饲料消耗大,需要大面积集中蜜源才能生产,金华本地蜜源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每年三、四月,95%以上的养蜂人都得带着意蜂转场,一路北上前往江苏、山东、北京、内蒙等地采蜜壮大蜂群,待8月花期结束才陆续返回。
“目前,金华养蜂的农户多处于五六十岁的年龄段,年年出门奔波实在辛苦。”为提高蜂群产量性能,市农科院蜜蜂所帮助对接农户引进选育了产浆为主的意蜂蜂种。现在,意蜂养殖户不用出门转场也能像中蜂养殖户一样在家养蜂。相比产出的蜂蜜,蜂王浆的产值翻了一番。
“不同于意蜂,定地饲养的中蜂日常养殖管理更简单。”苏晓玲说,中蜂养殖不但投资小、见效快,还不误农时,解决了山区缺少劳动力的问题,也因此成为全国多地保障贫困户养蜂收益、创业脱贫增收的典型模式。婺城区也专门针对长山、琅琊、竹马、沙畈4个乡镇出台中蜂扶贫政策,由政府以850元/箱的价格采购200箱中蜂,赠予10个规模化养殖户每人20箱,再由他们各自对接10个贫困户,为期两年提供点对点的技术指导服务。
为实现中蜂产业的创新发展,市农科院蜜蜂所还牵头实施浙江省公益项目《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及增产技术研究》,形成了中蜂资源开发和蜂蜜增产、规模化饲养、春繁简约化饲养等多项优化中华蜜蜂产业发展的新技术。
简约规模化饲养贯穿从蜂种繁殖、蜂蜜生产到病虫害防控的整个流程。就其中的分蜂环节(目的是扩大种群数量,实现自然增殖)而言,原始的自然分蜂是由蜂王带着蜜蜂飞出建立新的种群,再人为用收蜂笼收回,费时费力。如今推广使用的人工分蜂则是人为科学干预,省时省力且效果好,蜂群群势更大,生产力也随之提高。针对枇杷等蜜源在冬季开花的自然规律,市农科院蜜蜂所正在进行抗寒蜂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中蜂越冬性能。
养殖技术辅以桶养中蜂割蜜工具、巢门可控式巢蜜生产蜂箱等实用蜂机的推广,我市的中蜂人均饲养规模已从原来的30~60群/人提高至120~300群/人,蜂场规模化养殖效益逐步显现。
产业化授粉带动提质增效
草莓、西瓜、枇杷等雌雄异花的作物,无法自花授粉,需要外力辅助授粉。在市农科院蜜蜂所的技术指导下,婺城区白龙桥镇天姆山村的陈日明成为金华第一个对西瓜和枇杷进行蜜蜂辅助授粉的中蜂养殖户。如今,他的养殖基地已从40多年前的100箱扩展至6个基地、600箱的规模。
每年5至9月是本地瓜的授粉季。早在今年4月底,陈日明便以每箱300元的授粉价格将100余只蜂箱搬进了30家联系农户的西瓜地。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蜂箱内的中蜂便会集体出动飞进旁边的一个个设施大棚里为西瓜花授粉。
“以前,瓜农们都是人工对花,更简单的甚至直接喷洒激素。”苏晓玲解释说,激素坐果下的西瓜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籽白。为确保食品的绿色健康安全,瓜农们不得不挨朵进行人工授粉,并且赶在中午12时西瓜闭花之前,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对花要紧,对到多少算多少,参差不齐也没办法。”14年前,瓜农陈妙法的20亩地需要3至4个工人对花,每人每天工资30元,“这还是当时的价格,现在120元一天都没人肯做了。”人力成本是困扰瓜农的一大问题。两年前,陈妙法认识了陈日明,开始尝试引进蜜蜂授粉,“现在地里长出的西瓜品相更佳、味道更好,畸形瓜数量也大幅减少。”
“与人工授粉和激素坐果两种传统方式相比,蜜蜂授粉下西瓜可分别增产增收1400元/亩和1800元/亩,而且节支劳动力成本1400元,从而提高种植户效益2800元/亩和3200元/亩。”苏晓玲说,目前,全市共推广设施西瓜蜜蜂授粉面积2万余亩,通过蜜蜂授粉使西瓜增加产量400kg/亩以上,减少畸形率10%以上,增加心糖1个点以上。
除西瓜外,蜜蜂辅助农作物授粉技术还在大棚草莓、枇杷、籽莲、蓝莓等经济作物中推广应用。其中,设施草莓蜜蜂授粉已实现全覆盖,相比传统人工模式,可节省劳动力成本945元/亩,草莓增产100公斤/亩;枇杷授粉面积达1.3万余亩,相比自然授粉,坐果率提高3.16%,单株产量增加30.43%,畸形果率降低9%,枇杷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0%,每亩增收400元,总体增收520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