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 无山水之奇、资源之胜,却捧起文化产业的“金饭碗”——身藏浙江中西部腹地,东阳横店影视城闻名遐迩。
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对众多头衔,我们其实一直心存疑问:“在横店,人们究竟如何定义影视城?”
8月下旬,再次步入横店,我们得到了一个看似意外,却叫人茅塞顿开的回应:“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是啊!”
伴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角余音,横店处处有戏:宏观上,影视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为全国影视业发展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经验;微观上,影视文化打破空间界限,已然融入小镇的角角落落。
影视兴镇
“这里是最懂影视产业的地方”
工业起步,影视出名。在行政规划的概念上,横店不过是个镇;但来了你就会发现,它繁华得不愧为城。
仿佛穿越一般,车子行驶过秦清路、清明上河图路时,会路过数家装修精致的咖啡店、囊括各地美食的餐馆。不巧碰上下班高峰,明清宫苑景区的广场前还会堵车。
驾车的宣传干事郭靖是东阳本地人,眼见变化日日新:“小时候大家出门都说土话,现在得说普通话。外地人来得多,说土话太影响交流。”
“喏!追星的人从哪儿来的都有。”顺着郭靖的视线看过去,是镇中心的一排商铺,铺子外立面的LED屏幕闪烁着“8月朱茵明星见面会”的巨幅广告。
不了解的人恐怕很难想象:40多年前,坊间还流传着“有女不嫁横店”的俗语;而今,这里竟成了全国知名演员最集中出没的区域,甚至不少人还在当地买了房。
上世纪末,靠着工业积累起“第一桶金”的横店人,开始思考文化力的可能性。郭靖说,他最佩服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的眼光和魄力:“1996年决定建设广州街时,人人都说‘这里交通不便、遍地荒山、鲜有文化,搞影视文化城就是痴人说梦’,谁想现在梦想成真!”
目前,横店已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搭建起横跨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30多座大型影视实景拍摄基地,设有100多个室内摄影棚,累计接待中外剧组超过2500个,拍摄影视作品64000多(部)集。
火热的影视产业,引来无数人追星,也迎来无数人追梦。
午后的烈日,照在以“横漂”聚居、创业闻名的雅堂村。村口,三两小年轻在树荫下聚集。阳光越烈,他们放声高唱《海阔天空》的歌声越响。
本以为夏季人乏力,宜休息。谁想,按着他们的指引来到演员公会才发现,“横漂”的热情远比想象中滚烫。
我们遇到的贵州打工仔,在横店生活多年。他说:“盘子刷得够多咯。不试试,你啷个知道我不能演戏?”趁暑期,北京表演专业大学生前来追梦:“我就想好好演戏。这里管理规范,不怕被骗。”
口碑是横店影视产业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经历重重挑战。变局中,横店优势尤为凸显。
“这里是最懂影视产业的地方!”7月中旬,国家电影局在横店召开调研座谈会。席间,调研过全国多处影视基地的开心麻花董事长张晨再三表示,今年上半年入驻横店的选择非常正确。
那天,横店集团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黄雷光也在现场。“影视产业热度急剧上升,带来大量资本涌入。但来过的人都相信,横店模式很难复制。因为我们有‘规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技术最先进、成本最低廉’的产业基地。”被业内人认可,黄雷光认为最是难得。
机会多,人气旺。演员公会注册人数达7.8万,累计入驻影视企业和艺人工作室1800多家,营收1257亿元,纳税130亿元……自2004年全国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成立,横店各项产业相关的数值都在连年创新高。
从前总觉得“横漂”特指群演,采访中却被“横”了近7年的四川小伙张泽纠正:“千万别小瞧横店的‘肚量’。”他说:“我以前是农民,现在当演员、投网剧,还做艺人培训、演员经纪。整个‘乐不思蜀’!”
张泽的职业升级,折射了影视文化产业的辐射强度。当群众演员、出租房屋、给剧组开车、卖盒饭……借助于影视延伸出的服装、化妆、道具、演员经纪等产业链,全镇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文化建设在曲折中恢复。而今,我国迎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横店就是最好的例子:2018年,横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多倍,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古希腊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说: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有的农村留不住人,横店是连外地人都赶着来扎根!”听着当地人的“炫耀”,我们感受到影视产业给当地带来活力,自成一出好戏。
居高见远
“不断补上专业人才稀缺的短板”
能力越大,责任越重。横店是全国影视产业的模范生。身居高处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是先行者应有的姿态。
清晨,明清民居博览城里绿树蔽天。走过斑驳的石桥、穿过古朴的木廊,一栋百年古宅之中,隐匿着首家入驻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红点影视主营影视后期制作业务,拥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内首条高科技4K-3D(超高清分辨率和立体电影拍摄)影视生产线。
踩着木质阶梯来到云计算机机房,几台巨大的主机储存着后期渲染、剪辑的影片;推开一扇木门,声效混录棚里工作人员正为影视剧调音;再推开一间房,高解像度投影幕和环绕立体影像,堪比大影院配备;介绍企业历程的一面墙上,张贴着各式的荣誉和奖状。
与古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十分突出。
“硬件条件已不是问题。”听罢总裁丁善军的话,我们不由啧啧称赞。谈话间,对企业取得的成绩,丁善军一语带过。他谈得最多的,是当前国家影视产业的挑战。“我们曾请过国际级的后期制作专家,可目前横店的高端后期制作量还不足以‘养活’国外专家,最后他只好回到了美国。”他认为,产业瓶颈在于专业人才的稀缺,这块短板要及时补上。
丁善军语重心长地说,想要赶超欧美影视制作水平,挖角不是长久之计,育才是关键之举。“我们愿意为相关专业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过几天就有300个学生要从北京过来。”他说,产业路子要走稳,少不了教育这条腿。
在横店,“影视”二字一头连着城,另一头连着校。
2006年,横店集团出资筹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与影视城“一个娘胎里生”,学校定位于培养影视产业急缺专业人才。联络学校采访,却被校方告知,“现在来学校,只能看见大工地”。原来,为了不耽误教学,学校正趁暑期升级改造,日夜赶工。
行走在脚手架和各式板材之间,校人事中心主任施红峰带着我们在教学楼绕了一圈。留心一数,吃了一惊:不算大的校园里,由不同专业专属教室组成的实训楼占了整整4栋。甚至连车库都改造成了舞台与美术制作专业的道具房。新楼属于学生,原本就少的教师办公楼反被“挤”到了老楼。
“今年又新招了3000多个新生,学校在校生将突破历史新高。影视专业操作性强,与其让学生听课,不如让他们动手,实训基地必不可少。”施红峰深谙职校定位。
学校大刀阔斧的改造,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目前,全校24个专业中有20个面向影视产业;去年,各院系还进行战略调整,重新组建了影视表演、影视美术、影视制作、影视旅游、影视经济等5个二级学院。15年来,学校累计为影视城输送人才超过1.5万。
走出校园,越来越多查漏补缺的工程正在上马。比如,横店影视产业园,这是一项总投资30亿元的省重大产业园项目。
“建筑的外观会复原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建筑群,弥补国内现代戏场景拍摄基地的空缺;内部则将建设29个国际标准高科技摄影棚,其中一座全球最大摄影棚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产业园‘外景+内棚’的设计,不仅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也将与目前国内其他影视基地差异化竞争。”产业园工程部经理杜卫良平时虽多和砖头、钢筋打交道,分析起产业路径竟也头头是道。
大投入透露着大格局;大格局决定了大眼界。听着杜卫良逻辑清晰的介绍,看着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我们相信,未来横店建设“全球最强的影视产业基地”的雄心定会稳稳落地。
文旅融合
“影视产业的红利溢满整个小镇”
产业与消费共同升级的当下,文旅融合的趋势与横店影视城“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契合。
荧幕中,影视城在演员们的戏里;荧幕下,普通人也能做一回剧中人。
明清宫苑是《甄嬛传》的取景地。我们走过门口一间名为“华妃的铺子”的食品店,恰好碰见几位一身旗服打扮的游客。在几台摄影机的包围下,他们正在一间陈设为上书房的房间里“商议国是”。
“到横店只有拍一场戏,才不枉到此一游!”他们专程从安吉赶来团建,穿上戏服是清宫人,脱下戏服是白领。通过语气大可判断,这是他们最期待的行程。
“微电影拍摄”是横店影视城2016年推出来的文化旅游项目,每年有6万人次游客来体验。导演张金泉告诉我们,旅游旺季时,团队每天要承接四五十部微电影的拍摄任务,“影视城内向剧组开放的一切场景,也向游客开放,还有编剧提供定制剧本服务。”
早年,横店以拍摄基地的特色闻名业界;而今,小镇已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000年,横店影视城实景基地向剧组免费开放。看似“吃亏”的决定,吸引了大量影视作品取景,跟来“打卡”的游客数量连年上涨。1996年到2018年,横店的总游客量为1.5亿人次,2018年更是突破1900万人次。
“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层次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游山玩水、走马观花。”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小庆认为,“影视IP源源不断为旅游提供新鲜的文化元素,我们的旅游产品就有了深厚的基础。” 因而,微电影拍摄成为众多沉浸式旅游体验中的一个。
除去观光游览、演艺演出等传统项目,桑小庆口中“打造影视主题休闲娱乐综合体”的企业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几天前,梦外滩影视主题公园对外营业。漫步景区,我们发现,钱塘江的支流——南江在此流经时也有了“黄浦江”的艺名。身居“黄浦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十里洋场”风情尽收眼底。
“影视+旅游”的模式大大拉长产业链,更拉动当地三产快速增长。
恰逢饭点,若想去横店变化大、有人气、又具代表性的地方感受“烟火气”,镇中心的万盛街是首选。
路过民国风报刊亭、老式电车停靠站,一家几平方米大的“方凯萝卜丝饼店”门口大排长龙。店,是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街上几年前“脏乱差”的样子,和如今城市风貌提升打造为“电影主题街”后的热闹,老板方海民都看在眼里。
“买一两个尝尝鲜的是游客,当地人经常一出手就买十来个。”他自豪地说,“横店的剧组、游客多,根本不愁卖。店里每天能卖出1000多个饼,年营业额几十万元不是问题!”
饼店的红火只是一个缩影。幸福的小日子,属于横店每一户家庭。
由中央多个部门联合组织调查的“横店幸福指数研究”初步结果显示:2017年,横店已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横店人“很幸福”和“非常幸福”比例占90%以上。2018年,横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55元。
如今,影视产业的红利由影视城向周边溢出。借助影视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优势,横店镇各行政村深化产业植入,建起各具特色的影视村,做强放大影视效应。目前,第一批近30个村子已纳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影视主题”的布局,纷纷建起摄影棚,开民宿、餐厅,做起游客生意。民宿加上横店影视城直属酒店,小镇近3万间客房节假日时常爆满。
离开横店的路上,车窗外的八面山高高隆起。见多了城市的高楼耸立,我们由衷称赞横店“山色青青生态好”。司机一听,乐了:“你们是不知道,早年农民伐木烧柴弄得八面山落下个‘瘌头山’的歪名。”山水见证悠悠岁月。70年间,八面山由“秃”转“茂”,恰恰映射着横店借影视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绿色发展的巨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