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武义明达粮食合作社育秧工厂——流水线上育秧苗
2020年03月13日 04:58:2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徐贤飞 侯明明 县委报道组 李增炜

一个个育秧盘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本报记者 侯明明 摄

  浙江在线3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贤飞 侯明明 县委报道组 李增炜)“你们来体验吧,我们差不多磨合好了。”3月12日一早,楼建德打来电话,约我们去体验机械育秧。

  楼建德是武义履坦镇明达粮食合作社育秧工厂(以下简称“明达”)负责人。这个厂不一般:受地理环境影响,武义南部山区不种植早稻,早稻集中在县东北部的1.2万亩农田里。明达是金华市规模最大的机械化育秧基地,担负着武义全县一半早稻田,约6000多亩早稻20万盘的育秧任务。

  前几天育秧厂开工,我们希望体验采访但被楼建德婉拒。今年受疫情影响,育秧工厂缺人,差点开不了工。站在育秧厂门口,楼建德说:“15个人的两条生产线,11个人是新手,花了三四天才磨合好。我们要供应全县一半早稻秧苗,不敢误农时呀!”

  又一场冷空气,把前两天的阳光挡回云层里。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水稻的点缀,农田显得格外安静。“属于它们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楼建德说。

  明达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除了占据门口不到上百平方米的播种流水线,我们的眼光,被一个接一个的泥土堆吸引了。“庄稼是离不了土的。你看一个个育秧盘里不是都有土吗?这些土就是育秧的基础。”孙雄彪告诉我们。55岁的孙雄彪是正在此处的县农业农村局驻企服务员,也是远近闻名的水稻专家。

  眼前的泥,与我们平常所见略有不同。抓了一把,感觉很细腻、柔软,像棉花糖。老孙说,这些原来是山里的泥土,挖掘机挖出后,要经过粉碎加工、筛选,颗粒直径不得超过5毫米。然后这些泥土,以3比1的比例混入育秧基质,通过床土混配加工生产线,作为育秧盘里的床土。

  轰轰作响的床土混配加工生产线,就搭在播种流水线上。放育秧盘的工人,把盘放入播种流水线后,床土混配加工生产线上的床土,就会均匀地撒到盘子上,经过播种流水线洒水、播种、覆土,就完成一个育秧盘的生产。然后成叠摆放,由铲车运入恒温恒湿的水稻育秧暗室,48个小时后就能出芽。

  “从土到苗,这样两条生产线,我们也是摸索了10年。原来床土是人工混配的,现在改为机器;原来育秧盘是人工运输的,现在加入叠盘机,直接由铲车运输。”孙雄彪介绍,这些年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现象越发明显,武义县早就做了谋划,重资补贴农业机器换人。明达育秧厂先后投入了500多万元,政府补贴就有300多万元。

  目前,明达日产量可达1.7万盘,比6年前翻了一番。这多亏了明达引进的两条机械化流水线,每条流水线每小时能生产1000盘育秧盘,远远超出省内绝大多数合作社每小时400盘的产量。

  长约10米的播种流水线,10个工人与机器配合得行云流水,放盘、覆土、洒水、放种、覆土、运盘、入库……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在播种岗位的王永兵,是今年招的新人之一。他担负着责任最重的活儿,既要看牢床土的薄厚,又要看种子播种的多少,还要盯着覆土是否堵住。

  “什么最大?吃饭最大。尤其是疫情中的年份,大家都要出份力。”王永兵说,他今年把在东阳横店镇的店,交给儿子开。自己到育秧厂上班,既多一份收入,也是做一份贡献。

标签: 金华 责任编辑: 吴珂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武义明达粮食合作社育秧工厂——流水线上育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