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永康市民程女士来到溢香园蛋糕店购买糕点,拿起一盒饼干,用手机扫了扫外包装上的“浙食链”二维码:“扫码后,能看到食品生产加工状况和检验检疫等信息,了解清楚了,自然吃得放心。”如今在永康,“买前扫一扫”已成为不少消费者购物时的习惯之举。
以数字赋能食安风险管控,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品质。今年6月以来,永康持续加大“浙食链”系统在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通过各部门溯源系统业务协同,产品溯源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以“分类分步、入链赋码”为原则,示范企业试点先行,企业分类赋码,逐步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上链”,走出了一条“浙食链”高质量运用的新路径。目前,31家在册食品生产企业实现“浙食链”应用100%覆盖,建成“阳光工厂”26家,25家重点大中型超市、10家食品总代理100%上“浙食链”,有288家流通企业激活并保持活跃度,初步实现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追溯管理,4家学校配送企业用上“浙食链”,上链品种数271个,上链6892批次,入库60518批次,出库51238批次,流转37375批次。
为有效推进这一工作,永康制定《永康市“阳光工厂”竞赛细则》,设置竞赛指标及分值,包括量化硬件建设、系统运用、实体赋码等完成情况推动工作落实落地。根据最终考核分数实施分档资金激励,将26家“阳光工厂”分为A、B、C三档,分别设10名、10名、6名,分档发放省财政建设补助资金。全速推进“阳光工厂”建设,高效完成源头食品赋码上链,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效能。
在“三服务”活动中,永康发现猪肉、进口水果等农产品未上链导致源头难溯、票据难存等问题突显,引发食品安全监管难点。为保障群众的“肉篮子”安全,永康率先在溪心菜场、华丰菜场、新农贸城3个菜场试点推进猪肉“浙食链”全链条追溯工作,通过“浙食链”系统构建猪肉“进货报备—扫码交易—线上索证—亮码公示”追溯闭环,消费者扫描“浙食链”二维码即可一键查询猪肉“两证一报告”(检验检疫证、产品合格证、非洲猪瘟检测报告)以及猪肉来源、进销时间、猪肉品种等信息,实现流通数字化。
“以往线下交易,每天要收到10多张纸质票证,难免出现丢失的情况,电子采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溪心菜场肉摊摊主易茂林说,电子化、无纸化交易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
得益于此,市场主办方无须每天上门查验、收取猪肉经营户的索证索票,只要登录“浙食链”系统市场端,即可开展入场销售查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票据散乱、丢失、造假等不规范问题迎刃而解。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可登录“浙食链”系统监管端,查看各市场猪肉经营户每日进货报备、商品凭证等信息,并核实报备品种、数量,确保上市猪肉(电子)票据齐全规范,猪肉产品源头可溯、安全可控,任何环节发生问题,均可循链而上追查源头,也可向下寻找下游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经营户必须主体合法,用营业执照激活“浙食链”后才能上链采购和销售,以此倒逼私屠滥宰、无照经营单位主动前来办理营业执照。另外,为解决部分商户手机操作不顺问题,商户端还增加雇员功能,每户可多设一名雇员,允许由其年轻子女或市场管理人员担任,帮助其操作。目前,永康城区3个大型农贸市场的50余户猪肉摊贩均已实现激活“上链”。
下一步,永康市市场监管局将建立“浙食链+物防”监管模式,畅通进口非冷链食品溯源“梗阻路”。以农贸市场水果批发经营户为试点,将进口水果纳入“浙食链”系统,积极推动水果经营单位建立溯源监管体系,改变以往“手工填表报备”,推动进口水果溯源监管数字化。同时,可以利用“浙食链”系统信息台账,第一时间锁定涉疫进口水果相关信息及经营单位,减少执法人员盲目排查时间,提高处置效率,高效实现涉疫进口水果全受控。截至目前,永康市12家水果经营批发单位全部应用“浙食链”系统进行进货报备和扫码流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