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十三五”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部署推进发展改革工作,要强化宏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重点聚焦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谋划大战略、引领大方向、开拓大格局,推动新兴动能加快形成、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打造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经济升级版。
一、突出“一个关键”
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充分发挥投资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性作用,突出项目为王,创新制度供给,在全市营造“主抓项目、抓大项目、抓成项目”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增活力、强后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总量达到3070亿元。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点技术改造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均增长15%以上。
做实增量,力争实现“两个千亿”。一是力争“重点平台千亿投资”。突出产业平台投资主战场,着力推动省级以上重点园区、特色小镇加大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努力以大平台引大项目、育大产业、促大发展。全年力争重点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两大平台投资突破1000亿元。二是力争“招商落地千亿投资”。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坚持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紧盯外资、央企、民资和浙商回归,全力以赴拼项目、抢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引领国家战略导向、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旗舰项目。全年力争新开工产业类项目当年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或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生产性项目20个,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95亿元。
做优结构,更加突出“三大重点”。一是突出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围绕提升城市能级,深入谋划推动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标志性项目。重点推进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等项目实施,尽快开工建设湖嘉申线嘉兴段航道二期、钱江通道北接线一期等项目,深化沪乍杭铁路、轨道交通、市区快速路、军民合用机场等项目前期,研究与上海市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国省道等对接方案,着力打造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继续推进杭嘉湖南排、平湖塘延伸拓浚等重大水利工程及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市域外配水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嘉兴市民服务中心、嘉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北师大嘉兴附属高中整体迁建等一批民生工程项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二是突出重大实体经济项目。坚持制造业强市、服务业兴市,进一步加大信息经济、健康、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大实体经济产业项目投资。重点推进山水六旗国际度假区、铠嘉精密零部件、国能新能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宝沃汽车、盘古信息科技、阿里巴巴菜鸟城三期等项目。全年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突破400亿元,装备制造业投资突破5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突破600亿元。三是突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力实施建设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行动计划,力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0家。突出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带动,加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争取秀洲国家高新区和嘉兴科技城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覆盖范围,支持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海盐核电关联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化张江平湖科技园、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沪嘉合作园区共建,多层次构建全域创新格局,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在嘉兴孵化应用。
做精机制,创新投资模式及管理方式。一是创新投资考核机制。优化调整投资考核办法,从“考年度”向“平时年度并重”转变,将季度目标任务完成和项目推进情况列入考核,加大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抓投资的氛围和干劲。二是创新项目推进机制。落实扩大有效投资主体责任制,对季度投资进度明显落后时间进度且排名后两位的地区,由当地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向市政府作出说明。完善市、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党政主要领导每周调研重点项目和参与重大招商活动不少于1次。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市级以上重大项目预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节点化精细管理,店小二全程服务”,力促项目推进全提速。全年力争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85%以上,全市“615”重大项目和各级政府投资计划中当年新建项目的开工率达到80%以上。三是创新审批方式。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进企业项目高效审批,出台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开展“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标准、环境标准”试点,全面运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努力让投资者“最多跑一趟”。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出台深化投融资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全市PPP项目中心,开展存量项目试点,探索PPP资产证券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全年推出PPP项目不少于100个,签约落地项目不少于10个。
二、强化“三大支撑”
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是嘉兴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企稳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决定着增速换挡和结构优化的进程与质量。要依托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平台提升、重大改革落实,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发展质量“上台阶”。
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聚焦实体经济主战场,突出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的谋划、争取,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项目,支持桐乡打造5G网络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基地,全年推广新能源汽车1000台,建成一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面推进“光伏进户”、“光伏进区”,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兆瓦。顺应“四新”发展趋势,聚焦互联网经济发展,重点培育VR、机器人、量子通信、物联网等“四新”特色产业园,以“互联网+”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年力争互联网项目投资超100亿元,信息经济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二是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服务业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要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与信息、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发展,编制实施年度投资超200亿元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出台服务业领军企业、创新企业评选办法,召开现代服务业对接上海专题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发展。全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整合提升国家级、省级物流示范园区,探索构建公铁水空四式联运的物流产业发展大平台。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四换三名”力度,支持企业以“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工业设计+”等多种方式,开展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工艺改造。全年力争新增工业机器人1500台。常态化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深化造纸、印染、服装、汽车零部件、五金机械等传统行业整治提升,加快高污染锅(窑)炉淘汰改造。以“技改+股改”、“特色+绿色”、“引导+倒逼”,促进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强化平台支撑。一是全力打造重大产业平台。出台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提升指导意见,围绕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发展环境,高水平建设中德、中荷、中法、中日等国际合作园区以及新经济园区,引导优质项目、资源向开发区集聚。高标准推进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举办海洋新兴产业投资洽谈会,加快乍浦港区闸桥改造等海河联运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临港装备制造、港口保税物流、核电关联等产业。打造一批年度投资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平台,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结构调整的主战场。二是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平台。突出中心城市引领,着重抓好嘉兴科技城、国际商务区、秀洲高新区、湘家荡旅游度假区等四大片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生活实施配套,发挥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商务楼宇的平台载体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旅游、文化等城市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全年新增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20幢、税收超亿元楼宇5幢。加大城市拆违、城中村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品位,全年完成“三改”面积1000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三是提升发展镇域特色平台。继续推进市镇工业园区创新转型发展,实施“低小散”企业“退散进集”三年行动,全年完成“退散进集”整治企业5000家,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工业特色小镇,建设一批“两创”中心,全面提升镇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年新建、改建“两创”中心20家以上,新建、改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
强化改革支撑。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整治力度,结合企业绩效评价、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低小散”行业整治,倒逼过剩产能、低端无效企业退出,全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600家,处置“僵尸”企业50家。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重点加快商办用房库存去化。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创新探索市场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化解“两链”资金风险。深化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严格落实国家、省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以及涉审中介服务收费的规定,完善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二是深化“两镇”建设。召开全市“两镇”建设推进大会,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加大小镇客厅、3A级以上景区等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投入,全年省、市级特色小镇完成投资450亿元。加强主要指标季度监测通报,完善年度考核办法,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早出形象、早出效果。全年新增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2个以上,市级特色小镇10个。继续抓好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组织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开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重点加强第三批省级小城市试点镇配套政策落实,深化第二轮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三是统筹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试点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要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加强试点进展跟踪协调及试点经验总结推广,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系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