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0日讯 踏进海盐县沈荡镇齐家小学的那一刻,记者忍不住感叹:“一点也看不出是农村学校的模样!”
9月的一个下午,齐家小学里一片欢腾:绿意葱茏的校园里,“赛车工坊”里传来了马达声、欢笑声;笼式足球场里,奔跑的孩子们畅快追球……
“现在,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校长顾旭东笑着说。早些年想“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里好学校的家长,现在总是把“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的好学校”挂在嘴边。
转变,源于不断增强的教育底气。近年来,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海盐县寻求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力促基础教育优质均衡……2015年,海盐成为浙江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之一。
齐家小学的学生们在上科学课。
放眼浙江,一场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方兴日盛: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开到家门口,越来越多的名师借助互联网开课,城乡教育差距在同步发展中日益缩小……百姓从眼前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体验着教育奔腾向前的加速度。
齐家小学的发展是浙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缩影。金秋开学季,我们走进这所拥有83年历史的小学,试图从这所乡村小学的嬗变中,总结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复制样本,逐一点亮乡村文明的光源,吹响乡村教育振兴“交响曲”的动人前奏。
配齐硬件 学校旧貌换新颜
齐家小学校园里,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樟树见证了乡村小学数十年的变迁。上世纪80年代,由两间矮平房组成的齐家小学,是周围农民子女就学的唯一选择,学生数超过了600人。2002年,随着撤乡并镇,齐家小学搬迁到现在的校址(以前的齐家中学),终于拥有了两幢4层楼高的教学楼。
尽管教学条件逐渐改善,可还是不尽如人意。校舍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操场晴天有灰、雨天有泥;不少校园设施久经失修,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能力的家长千方百计“逃离”,把孩子带到了县城,转到优质的学校上学。
家门口,走几步,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一大心愿,迫切而朴实。如何才能让家长重拾信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第一步。
2012年起,一个个变化“扑面而来”:教学楼粉刷一新,课桌椅换成了可升降的……海盐县投入1000余万元,原地改建校舍。随后的这些年里,校园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不仅重新规划了“小农夫种植园”,还增加了桥、架、亭、垂挂植物以及景观石,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直夸这所家门口的小学“形象美、环境优、品位高”。
伴着朗朗读书声,记者穿梭在校园里,计算机房、语音教室、塑胶操场、图书馆等一应俱全,班班都有多媒体……未名堂科技长廊里为孩子提供了光学、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多种领域的探究器材,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这里的硬件设施比起城区的学校来,一点都不逊色。”顾旭东自豪地说,“喏!你看,我们还有海盐最美的球场呢!”
两年前,齐家小学新建了占地面积近900平方米的笼式足球场。“球场四周的钢丝防护网可以把球弹回来。”正在运动的五(2)班学生倪天琦一边展示一边说,笼式足球场规定只有在对方禁区才能射门,使得场上攻防转换非常快,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拿球机会,甚至连门将都可以射门,不仅运动的危险性降低了,还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运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转角处,“小农夫种植园”已在暑假里被老师们装点一新,这里可是城里孩子都羡慕不已的“快乐农场”!绿色发展理论、农耕用具介绍、二十四节气知识普及……都渗透在泥土的芬芳、空气的清新、花草的天然生长里——这是大自然赋予乡村教育最鲜活的力量。
课余时间里,齐家小学的孩子们在这里除草、翻土、播种、施肥、浇水……播种时节,将种子埋进肥沃的土壤里;收获时节,大家掰玉米、摘毛豆、抱西瓜,体会着“春种倾洒辛苦泪,秋收农家笑声飞”的辛劳和喜悦。
2013年,海盐县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近五年来,海盐县总计投入9.17亿元,完成11所学校的改建扩建工程;同时,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室网络通达率达100%。
如今,从海盐最偏远乡村到县城中心,学校联成一道最美风景。一个个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也恰如灵巧的绣花针,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
发力软件 师资流动共成长
三年级的陈子悦一直盼着“空中课堂”。“这是一节心理健康课,我在这里表演情景剧,另一个小朋友在屏幕里表演。”她笑着说。
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就能架起一个“同步课堂”,共享给每一个海盐学子。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省级试点学校,从2018年开始,齐家小学的老师们会不定期和当地城区小学向阳小学的老师一起“合”上课,用互联网构建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打破传统学校的界限,拓展教育的时空,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需要的是共同发展。硬件的配置只是基础,真正让城乡教育实现均衡,靠的是师资的流动。
作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领头羊,这些年,向阳小学先后选调了11位教师到齐家小学任教,通过“传帮带”和零距离观摩学习,过去那种农村老师铆足劲儿的讲授,却赶不上城里老师一句讲解的局面彻底改变了。齐家小学的老师们,执教能力快速提高,课堂更加吸引学生。
“只要我们提出需求,向阳小学的老师们就会帮我们一起备课,不仅转变了课堂模式和结构,还树立起一面镜子,让教师们看到山外有山,时时鞭策自己。”齐家小学教导主任沈云平说,学校已经在语文、数学、美术等课上进行了实践,效果很不错,学生感受到了城镇学校课堂的氛围、文化、答辩等,大大拓展了视野。
事实上,这样的“互融”,仅仅只是海盐县“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一部分。早在10年前,海盐县就通过“捆绑式”的划片结对,让名校教育的精髓通过校长、骨干教师的交流,渗透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中,带动整体发展。
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洼地”的同时,重新调整的教育资源配置激起层层涟漪,逐渐荡漾开去。
2015年,嘉兴市学科带头人陈建军被派到齐家小学担任校长,第一个学期就上了近20节公开示范课。“鲶鱼效应”迅速激发了全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更带动了原有教师的工作热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教师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人提出了顾虑:教师流动会不会是“削峰填谷”?
“适度的名师、骨干教师流出,不但不会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反而能给更多教师全新体验和发展平台,激活教师队伍建设。”陈建军打了个比方,就像白菜种得太密,反而长不好,拔几棵出去,腾出空间,就会有新的名师“长”出来。
得益于硬软件的提升,齐家小学的发展逐渐进入提速状态。2018年,齐家小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与海盐结对的样本学校,除了与专家教授在不懂或难懂的地方随时交流外,学校每年都组织全体教师到上海学习、参观,不断接纳新理念、前沿理论,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如今,齐家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海盐县发展性评价A等。这是海盐县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品牌特色等全方位的评价,老师们也燃起了斗志,一心扑在教学上。陈建军说,学校有7位老师把自己孩子留在了本校就读,这些教师完全有资源去城镇更好的小学读书,但他们却选择自己所在的这所农村小学,这无疑是对同事和学校最大的认可。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更方便老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这也是我们弯道超车的优势。”齐家小学教师马美丽骄傲地说,因为学校地理位置紧挨着嘉兴秀洲区,不少当地家长都想办法要把孩子送到齐家小学来读书,“没想到农村学校也有这样的甜蜜负担。”
培养个性 全面发展重能力
放学了,四(2)班的吴石韬抱着一堆塑料隔离墩来到操场上,挨个摆好排成了一个弯道,随后戴上头盔,钻进一亮炫酷的“赛车”里,一踩油门,在一个个转弯中感受速度带来的激情。
今年年初,齐家小学推出了一门令许多农村娃意想不到的拓展性课程——“DIY赛车”。
“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和城市家庭相比确实有差距,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缩小这个差距。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短短一年时间,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顾旭东说。
在齐家小学的教学楼里,有一间摆满工具箱的教室,这里是孩子们的“赛车工坊”。工具箱里,大到发动机、轮胎,小到螺丝、电线,还有设计图纸、配色颜料等,一应俱全。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DIY属于自己的卡丁车;课堂外,学生不断思索,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探寻答案。
“现在大家一起配合,能将方向盘、车门、尾翼等零部件组装成一辆最高时速30码的电动方程式赛车。”四(2)班的章璇玥说,在这不到一年的学习中,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教室中间,三辆电动方程式赛车正是这个暑假孩子们创造的“奇迹”——在今年7月举行的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电动方程式邀请赛中,齐家小学DIY两个车队战绩斐然,获得了三个大奖。
与“汽车工坊”一墙之隔的“美术工坊”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表一字排开。美术老师钱程告诉记者,每一只手表的表盘上都是经过等比例缩小的孩子们的画作,表盘的背面都刻上学生的名字,表带也由学生们亲自安装。
“农村学校对于学生兴趣、专长的培养是一大短板,可农村的孩子也需要艺术的熏陶,这会让他们变得更自信。”钱程说。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位美术老师的思考,更是海盐的行动力——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海盐牢牢紧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百姓需求的难点和痛点,始终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起,海盐县在全省率先试点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学生中考科目以外的其它在校表现,进行全面量化。最终,在2018年的中考以满分20分计入总分。这20分考量的是学生学科成绩以外的表现,品行、个性、特长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
教育的根本是以文化人,得益于这些年音、体、美、劳、科学等学科教学工作在齐家小学的落地生根,以及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成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乐园。
如今,一张张自信的小脸旁,是家长们欣慰的笑容,升腾起一个个家庭的新希望。家长黄伟松的小孩,今年6月刚从齐家小学毕业,考入了心仪的中学。她笑着说:“孩子的教育不求最贵的,只求最适合的。”她深信,优质教育不再是城里孩子才能拥有,农村孩子一样可以有。
叮铃铃,随着清脆的铃声,各个年级的孩子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喜欢绳线编织的孩子汇集在一起,走进童心织梦的教室;喜欢动手探究的孩子,在奇思妙想实践营中体验科学带来的奥妙;喜欢泥土气息的孩子,快乐地奔跑在小农夫种植园中……他们正在触摸看得见的未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