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探访隐于嘉兴平湖的中国航天科普馆——
移步乡间 身临天外
2021年09月17日 07:56:4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何冬健 肖未 市委报道组 陆浩强

  浙江在线9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冬健 肖未 市委报道组 陆浩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神舟十二号”飞船9月17日返回地球。在浙江嘉兴平湖市独山港镇赵家桥村,许多村民早就期待着这个消息,他们对航天员、航天事业,有着一份超乎一般的热情。

  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藏着一家“国字号”综合性航天科普馆——中国航天科普馆。29年前,因为当地黄姑中学的一位乡村女教师,平湖与远在北京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牵了手,一封封信件在他们之间往来。杨利伟、梁思礼等几十位航天人都特意走进乡村校园。这段情谊,促使中国航天科普馆坐落在此。

  近日,中国航天科普馆已经开始接待参观群众。且跟着记者的脚步先行一步探馆,看看里面收藏有哪些宝贝,领略中国航天的前沿科技,畅想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

  近观飞天座驾

  “神舟五号”搬来现场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之际,可能许多读者都会对返回舱产生好奇,也可能会想起2003年的那个清晨,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走出,向着国人挥手致意。

  很快,在中国航天科普馆的二楼将迎来一位神秘的“客人”——“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试验舱。

  “它和从太空中归来的返回舱没有太大区别。”独山港镇党委副书记、中国航天科普馆负责人严彬介绍,在载人飞船上天之前,国家训练基地中还有一台1:1建造的试验装置。航天员就在这台试验舱里进行操作训练。

  在等待飞天座驾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先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口中了解一下载人飞船返回舱。

  返回舱大致可以分两种形状:一种是钟形,如同古代寺庙中的撞钟,船身有圆滑的过渡曲线,我们的神舟飞船就是这种样式;另一种是锥体形(或圆台形),美国阿波罗飞船的指令舱,以及大多数新一代载人飞船都采用这种形状。

  不过,无论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下大上小”依然是返回舱最经典的外形。

  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航天器想要脱离地面、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用第一宇宙速度飞行。换句话说,现在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的卫星、空间站以及载人飞船,其最小速度是7.9千米/秒。但是,它们若想要突破地球的引力束缚,与地球平起平坐,成为围绕太阳飞行的航天器,起码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这个数值大约为11.2千米/秒。

  利用“下大上小”的形状,飞船上升时,小的一面向上,可以获得更高的升阻比,从而更容易达到既定速度,离开地面。而当飞船返回时,就需要重点考虑怎么在规定时间内把速度降下来。

  返回舱如果按照第一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表面,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降速度会越来越快。没有一个航天器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冲击。此外,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速度太快,会因为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而焚毁。

  因此,将返回舱大大的底部朝向前方,可以增大下降阻力,减缓下降速度。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以最小的面积来设计隔热系统,用最小的代价保护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时不被高温焚毁。

  为增加着陆的可靠性,返回舱上除装有主降落伞系统外,还装有面积稍小的备份降落伞系统。一旦主降落伞系统出现故障,备份系统可在规定高度应急启用,使返回舱安全着陆。

  不久,我们就可以在科普馆见到这个飞天座驾,说不定还能进入其中过过瘾。

  感受“天外”生活

  空间站布置得以还原

  3个月来,在距离我们头顶约400公里的太空中,3位航天员“新鲜”的出差之旅吸引了众人目光。

  在中国航天科普馆二楼中国空间站展区,真实的“天外”生活揭开面纱。

  敦煌“飞天”元素的航天服、保暖的睡袋、环绕的卫星……这里介绍的还有大家十分关心的“太空食谱”。

  早在今年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就将6.8吨快递运到了“天和”核心舱内,其中不仅包括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保质期长的航天食品,还将“冰箱”带上了天。食品中,太空香粽、竹笋肉丝炒面、五香豆干、红糖糍粑、芝士桂花年糕等20多个品种都是“浙江造”。

  塑封包装的航天食物样品看上去其貌不扬,实际上大有乾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表示,航天食品必须容易储存,且保存时间较长,重量也要轻,才不会给航天器造成过多负担。在性状方面,最好是固态膏状、无骨、小块,且全部可食。食物也不能有残渣,否则会给太空留下太多难以处理的餐余垃圾。

  第一代航天食品是牙膏类食品,这类食品便于携带和食用,但味道并不太好;第二代是“一口吞”食品,因为这样不会有碎屑、粉末,它们不会被航天员失误吸入肺里,或是影响航天器运行;第三代就是脱水和复水食品。如今,航天食品不仅菜品多样,在口味上还走向了私人定制。

  “其实航天食品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当年开发的‘冷冻脱水蔬菜技术’应用在今天,就是我们吃方便面的时候泡上的蔬菜包。”专家补充说。

  同样吸引记者眼球的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三套航天服——加上头盔近2米高,躯干像盔甲,四肢像充气垫,再背上一个半人高的背包……谁要是在闹市里穿上这么一身“行头”,一定会被当作“外星人”。

  在展区四周,数台仿造的卫星环绕着正中间的“地球”模型,一圈圈地在空间站边上转动,真切让人感受到星空世界的奇妙。

  设想一下,自己穿着这套航天服在缀满繁星的太空中漫步,左臂上印着鲜红的国旗,右臂上有两个大字:“飞天”,一股大国航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触碰行星差异

  启迪深空探索之谜

  来到四楼,跨过充满科幻感、布满电路花纹的金属大门,声控灯“啪”地亮了起来。7个沙袋用长绳吊着,呈现在眼前。

  “它们可以模仿太阳系七大行星的引力。我们可以通过拉动绳子,亲身感受同一质量的物体在不同行星的重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说,在地球上重10牛顿的物体,到了水星仅有3.7牛顿,到了金星有8.8牛顿,到了火星有3.8牛顿,到了木星有26.4牛顿,到了土星有11.5牛顿,到了天王星有11.7牛顿。“从中可以发现,火星与太阳距离合适、重力环境适于人类生存,这就是为什么科幻电影中火星是月球以外人类移民的第一目标。”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像是一座渺小的孤岛。如果要冲出地球,我们的飞行器必须飞得足够远。现在,距离我们最远的飞行器是“旅行者一号”,距离地球220多亿公里。

  从1977年出发到现在,包括“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两艘飞船在内的“旅行者号”已经在太空里旅行了44年。它们在土星分道扬镳,一艘离开了所有行星都绕着太阳转的平面——黄道面,往上飞行;另一艘继续沿着黄道面,去探测天王星和海王星。今年8月25日,“旅行者一号”成功地飞出了太阳系,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现在地球呼叫“旅行者一号”的电波需要飞行20小时以上才能被它接收到。

  随着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科学家估计“旅行者一号”上的核电池会在2025年左右完全耗尽电力,到那时它将彻底与地球失去联系,然后独自在宇宙中飞行。大约4万年后,“旅行者一号”会抵达邻近恒星。这意味着它将成为一个再也无法回头的孤独“旅行者”。

  中国在无人深空的探索越走越远。

  近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火星无人机原理样机预研项目已通过验收。据介绍,这个无人机本质上是一台带有微型多光谱探测成像系统的巡飞无人机,可充当火星车的领航员,实现火星车科学探测效能的倍增。

  在“祝融号”火星探测车登陆火星百天之后,火星无人机的发明对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透露,中国深空探测将于2049年实现“双百”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航天器将首次飞抵距地10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抵达150亿公里左右的太阳系边际开展科学探测和在轨试验。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梦”依然任重而道远。

标签: 旅行者;科普馆;航天器;无人机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移步乡间 身临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