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桐乡市大麻镇提供
稻苗青青,刚没小腿。眼下,进入分蘖期的水稻迎来了施肥的关键期。
沈建林是桐乡市大麻镇永丰村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600亩水稻也到了要施肥的时候,“施肥的日子只有四五天,虽然我承包田的面积大,但我一点都不急。”
昨天下午,只见沈建林闲坐家中,拿出手机轻点了几下——打开“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点击农机预约服务,选择一家好评率较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再按自己的需求输入施肥时间和施肥面积,沈建林一下就完成了600亩水稻的无人机施肥预约,并在半小时内得到了预约成功的反馈。
当天下午4时,接到“预约订单”的桐乡市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手带着设备,准时来到沈建林承包的田块。在他的遥控下,一台农用无人机满载着肥料腾空而起,快速向道路一旁的秧田飞去,在专业的操控下开始了高质量、均匀的喷洒施肥工作。
“以前人工作业一天只能施肥20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真是省时又省力。”沈建林乐呵呵地说道。他承包土地搞种植已经8年有余,过去都是大量使用人工作业,农忙时节不好找人,而且价格很高。这两年,他通过“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进行无人机施肥、插秧机插秧、收割机割稻等,不仅节省了成本,质量也更有保障,“我觉得当农民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沈建林的这番话道出了桐乡多数农民的心声。如今,借助“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桐乡的农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管好农家事。数据显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可在桐乡全市范围内使用,现有用户45097人,已累计提供线上线下服务1.5万人次,服务面积达12.34万亩。
诞生 | 创新农业代管模式
“田保姆”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时间回到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禁锢了人们的脚步。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看着春耕备耕在即,远在安徽老家的种粮大户沐先兵想着自己在大麻镇承包的百余亩小麦无人管理,只能在家干着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地里的庄稼不等人。这段时间不抓好田间管理会大大影响产量。”心急如焚的沐先兵拨通了当时桐乡市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月明的电话。
“要防得住疫情,也要闻得到麦香。”当日,沈月明请了合作社的7个小工,开始为沐先兵的110亩小麦田开沟排水、施复合肥。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掏出手机和沐先兵互动,通过视频通话展示春耕进展。看到自己承包的农田生机盎然,沐先兵感到格外欣慰,“谢谢你们这些远方的‘家’人,帮我打理农田。”
特殊时期当有特殊举措,农田代管模式卓有成效,这一创新之举也被广泛知悉。
“这种保姆式代管服务打破了时空限制,保障了农业生产,有利于稳产保供,我们可以做,也应该做。”大麻镇立即牵头与镇农经中心、永丰村、桐乡市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商讨,出台了“代管家”“田保姆”的基本方案:由桐乡市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承包人,积极与外地种粮大户进行对接,代行田间管理工作,开展包括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植保作业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仅收取少量的成本费用。“田保姆”农业代管模式由此诞生。
疫情期间,“田保姆”服务团队为大麻镇30多户外地水产养殖户做好饲料、药品等运输服务,涉及面积1040亩;为14名外地种粮大户的3400亩春花作物提供开沟、排水、施肥等田间生产管理,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做好畜牧、蔬菜、水产等农产品销售工作,特别是解决了杭吉生态农业基地因疫情造成的蔬菜滞销问题。
在“田保姆”的帮助下,2020年大麻镇夏粮获得大丰收,也为秋粮生产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赢得农民朋友高度好评。“田保姆”服务团队也于2020年4月被评为嘉兴市“最美战疫志愿服务团队”;2020年12月被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评为“嘉兴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以大麻镇为起点,“田保姆”农业代管模式迅速成为疫情期间春耕生产的新业态,并推广至桐乡各镇(街道)的田间地头。
前段时间,石门镇春丽桥村的沈柏松迎来了不小的挑战,因为他种植了桐乡近年来首次培育的早稻秧苗,如何保证早稻产量、质量“双丰收”,他的经验可以说为零。“多亏了‘田保姆’的帮忙,不仅给我送来了农技指导,还免费发放了不少有机肥料。”望着长势喜人的早稻秧苗,沈柏松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水稻种植后过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就会来看看农户有没有遇到问题,包括病虫害管护、后续加工生产、销售等都会全程跟进,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帮助解决问题。”石门镇春丽桥村的“田保姆”服务团队成员吴迪说,目前全村有260多户农户是他们主要服务的对象。
发展 | 党建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
“田保姆”是疫情期间“不误农时”的刚需。那么,后疫情时代,“田保姆”靠什么继续接力?桐乡给出的答案是:走“红色”发展之路。
2021年4月,大麻镇“田保姆”服务中心党支部成立,积极探索“党建+田保姆”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助力全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田保姆”服务中心党支部现有党员7人,“田保姆”服务团队则有50余人,包括镇村干部,种粮大户、水产养殖户等优秀农业主体,以及农科院专家代表,可谓专业性强、覆盖面广。
“‘加’上党建这一‘红色元素’后,‘田保姆’的为农服务更加精准、更有质效了,党建组织力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是大麻镇众多农业主体的共识。
如何印证?眼下就有这么一件事情。
当前是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关键期。由于长久以来大麻镇内从事渔业养殖的农业主体较多,土地遇水时间长,导致土质较周边地区更加松软,这大大增加了土地复垦的难度。
“农时耽误不得,必须按时完成鱼塘复垦,种上水稻。”定下目标后,有着“土专家”之称的“田保姆”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沈月明开始四处奔走,最终凭借个人经验和专家指导,摸索出了解决方案。在他的建议下,大麻镇针对鱼塘淤泥易塌陷现象,特别引进了浮力较足的船式拖拉机等新机械,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容易陷入淤泥的问题。
此外,在“田保姆”服务中心党支部牵线搭桥下,中心成员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身资源与众多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目前已与浙江省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承接多项试验示范项目,同时不断创新耕作模式,开展稻菌轮作、稻菜轮作、稻鸭共养、稻虾共养、稻鱼共生等,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户收入。
不久前,大麻镇和嘉兴市农科院成功探索了“稻菜轮作”模式,让每亩田的产值从2000多元提高到8000元。
党旗红,农业兴。在石门镇,农业主体也享受到了党建引领下农业发展的“红”利。
连日来,在石门镇墅丰村董家桥,拔地而起的50亩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备受关注。“碰到种植技术难题,只要拨个电话,种植专家就会来给我支着儿。”乡贤颜利强是该基地的负责人,他连连感慨,有了“田保姆”科学高效的服务,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原来,为强化红色力量支撑,石门镇不断深化农合联党建品牌建设,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成立了石门湾“田保姆”服务中心,并选聘业务骨干、农业专家组成60余人的“田保姆”服务团队,结合“连心365,书记来敲门”惠农专项服务,制定服务清单,提供农技指导、土地托管、政策咨询、金融信贷、农资供应等服务。
全流程“菜单管理”、全链条“抱团合作”、全周期“专家会诊”……在党建引领下,桐乡市持续全方位优化“田保姆”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各领域的农业资源,实现了产业聚集效益,不断催生党群创业共富效应。
赋能 | 数字化撑起农业“智”富梦
昨天,望着万余亩长势喜人的承包稻田,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卫兴想象着数月后丰收的场景,不禁若有所思。
“这些年村里几乎没有自己种地的了,大多承包给了合作社。”张卫兴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收割时虽然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大家还有愁的事,那就是找收割机。”
张卫兴坦言,之前农户购买农机服务时,存在着信息不流通、不对等的“弱势”,一般只能选择自己用过的或者朋友介绍的,临近收割时间,就需要通过熟人到处打电话联系,还不一定能“抢”到,“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2021年,之江大地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数字化改革,在桐乡,“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呱呱坠地”。基于多源多期遥感数据,该应用可实现农田“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围绕“田间一件事”,应用内还构建了完整的产、供、销、储全周期保姆式数字化服务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农户“零接触”、监管“多方位”、服务“全托管”。
经过不断迭代升级,去年以来,“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先后入围浙江省首批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榜单;入选省委改革办“一本账”目录;入选省农业农村厅浙农码第一批“先行先试”应用,并于2021年7月成功上架“浙里办”App。
“除了能够进行各类农机的预约,‘田保姆’里还有政策查询、农技指导、检测诊断、金融保险、测土施肥等服务,种类很多,操作也很简便。”言及“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带来的便利,乌镇镇杨园村种粮大户陈永良赞不绝口,“以前报补贴,要准备身份证、流转合同等资料,前前后后往村里头跑个好几回,从申报到补贴下来怎么也得两三个月。而现在只需要打开‘浙里办’,进入‘田保姆’应用,在上面点下这个补贴申报就可以了,省了不少事。”
就在说话间,陈永良就完成了105.3亩小麦的种粮补贴申请。“接下来就等着15000多元补贴到账就行了。”陈永良说。
当数据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沐浴着数字化改革的春风,农民动动手指可种田,生产服务不用愁了,共同富裕也更有盼头了。
“‘田保姆’的精准指导,帮助我们种出了好稻米,还卖出了好价钱,农民钱袋子更鼓了。”大麻镇永丰村党总支书记蔡武强感触很深,永丰村一直都是一个纯农业村,以栽桑养蚕、种植水稻为主,村里建起了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浙江大学、嘉兴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最早的“田保姆”服务中心就建在村里,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都有数十个水稻新品种在永丰村试种,好水良种加上科学种植,稻米亩产量最高达到836公斤,创新推出的婚庆米也备受追捧,村集体收入去年提高到了378万元。
“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还打通了生猪精密智管、桐乡农安、低收入数字化帮促等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随着该应用的日渐完善,桐乡的农户们从琐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实现“动动手指就能把农活干了”的美好愿望。数据成新农资,手机作新农具,从“锄禾日当午”到贴心“田保姆”,地变得越来越“聪明”、人变得越来越“轻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田保姆”源于2020年初的疫情,服务因疫情未能及时返回的种粮大户,有效挽回损失2700万元。之后,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打造集规范化、特色化、智慧化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后来,又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小程序”这一掌上应用,推出数字化“田保姆”为农服务,以服务精准推送、补贴一键兑付为主要抓手,汇聚土地、农机、植保、气象等数据资源,为农户解决社会化服务需求,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
如今,“田保姆”的身影已成为桐乡田间地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田保姆”成为农民“贴心人”的同时,也加快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通过“田保姆”订单整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良性发展。“田保姆”不仅给桐乡带来了土地增产、农民增收的喜人效果,更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