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 年过四旬,扎在一堆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中,一起拉坯、刻花、上文化课,你敢不敢?
面对比自己小15岁的“80后”班主任,爽爽快快地叫一声“老师”,你敢不敢?
溜到隔壁教室,捡老师丢弃的教材,拿回家日夜仔细临摹,你敢不敢?
……
对于龙泉市46岁的农民郭家台来说,为了学门真正的手艺,没有什么不敢的。在旁人看来有些别扭的事,他做得熟极而溜,自然又平常。
在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读了一年多时间,师生的评价是:郭家台这个人优点是太认真,缺点,还是太认真。
正因为认真,他获得一致好评,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全班37人,获一等奖学金的,仅他一人。
46岁的大叔为什么要学做青瓷,他心中又有着什么梦想?
种地农民悄悄爱上龙泉青瓷
郭家台,1971年出生,家住离龙泉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屏南镇地畬村。前几年,他种过田和香菇,也在温州打过工,从事的行业,与文化搭点边——广告布展。
2014年10月,他从温州回龙泉时听朋友介绍说,龙泉中职校围绕龙泉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根据剑瓷文化产业、汽车(空调)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了青瓷工艺、刀剑工艺、数控加工等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其中,青瓷和数控车工两个专业技师班,学制两年。
他大呼可惜——此时开学已经一个多月,而第一届青瓷专业只招收一个班,学生人数多达60多人,想插班几无可能。听说2015年该专业还要招收学生,他赶紧提前报名。后来才知道,他是15级青瓷专业第一个报名的。
“这个班面向全社会招生,要求学生有高中学历。2011年,我在龙泉进修了由政府买单的成人高中课程,也是巧了。”
种地农民悄悄爱上龙泉青瓷,其实有缘由。
2013年的一天,郭家台在老家挖笋时无意中发现一块碎瓷片。从来没有接触过青瓷的他被这块碎瓷片深深吸引——龙泉是龙泉青瓷的主要发源地,烧制历史长达1700多年,境内古代窑址有360多处,因此龙泉各地散落着无数的青瓷碎片。
这片瓷片到底什么来头?
为此,他特地骑摩托车把碎瓷片送到龙泉青瓷博物馆鉴定。当时正值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举行,专家拿到瓷片后很重视,全国陶瓷行业协会、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龙泉青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随即组织人员多次前往地畬村考察,最终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窑口——地畬窑。
地畬窑的发现,郭家台有功劳。而发现的前前后后和与专家的接触中,他爱上了龙泉青瓷,不知不觉开始关注青瓷文化及其产业发展。
当46岁的学生遇上31岁的班主任
去年9月,郭家台终于如愿以偿成为15级青瓷专业的学生。据介绍,郭家台所在的班,是青瓷高级工152班。37名学生中,有的是青瓷工坊的老板,有的以前做过青瓷,像他这样农民出身“零基础”的,还是头一个。入学时班里年纪最小的,才17岁,两年制初中中专刚毕业;年纪最大的52岁,而他的年纪,在班里数第二大。
开学那天,他走进教室,瞄了一眼里面的人,“以为走错教室了,位置上坐着十七八岁的学生蛋子、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还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班主任站在黑板前头,看样子学校毕业没几年,叫我‘大哥’或者‘大叔’绝对没问题。”
要和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同学一起学习两年,没有点心理素质,还真坚持不下去。一学年过去了,班级人数变成了34名,郭家台还坚持着,且和同学相处得很好。
“班主任姓崔,你平时叫他小崔吗?”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
郭家台脸色一正,马上纠正:“虽然我大崔老师15岁,但他的身份是我老师,怎么能叫小崔呢?”“不管什么年纪,只要能教我东西,本领比我高,即使同为学生,我都会称对方为‘老师’。”
崔老师教拉坯,相处一学年多,对他的印象颇深。
崔老师说,一些同学上课时喜欢坐在教室后排,郭家台的座位却非常固定——第一排的第一个座位。
崔老师曾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坐第一排,他说,“我年龄比较大,又没有基础,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坐在第一排,老师上课讲什么我能听得更清楚,老师的示范可以看得更仔细。特别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和老师探讨时,感觉更方便。”
他的回答,让崔老师很有感触,也很感动。
而他的自觉,更是让崔老师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班级晚上没有晚自习,郭家台经常跑到他的工作室,和他一起翻磨具、上釉、烧窑,提前学习制作青瓷的全面知识。“郭家台学习的愿望强烈,所以,只要他愿意学,我都愿意教。比起其他同学,很多东西都是提前学的。”
“农民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太认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视尴尬、和师生相处和睦的强大心理素质背后,是郭家台渴望学到真本领的愿望压倒了这一切。就连崔老师都如此评价:“他最大的优点,是太认真,最大的缺点,还是太认真。”
每天上午,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刻花、拉坯、捏塑、打扫教室卫生;每天下午,还是刻花、拉坯、捏塑、打扫教室卫生,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他还是副班长,自荐的。教室的钥匙由他保管,上课签到他负责,老师的临时通知他传达,班费他管理,就连随身携带的背包里也装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要是同学忘了带刻刀,随时可以向他借。
……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从去年开学到今年初第一学期奖学金发放仪式之前,郭家台都是默默的一个存在,直到奖学金发放仪式上他的出现。
当郭家台上台领取奖学金时,全场4500多名师生沸腾了,“这个人是谁,这么大年纪,居然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当师生得知他超越班里的80后、90后,夺得全班唯一一个一等奖学金时,朴朴素素的郭家台在他们眼中顿时变得不一样起来。
他们不知道,放学后,郭家台经常溜到他们的教室“捡便宜”——老师授课后丢弃的教材,比如刻有莲花水草纹的泥饼,造型古朴精致的拉坯作品等等,都是他眼中的宝贝。“你看,老师的手法就是高明,线条灵活自如,莲花和水草栩栩如生,整体布局合理。和我的习作一比,我的习作得扔掉。”拿起捡来的宝贝,他一一细细比较差距到底在哪里。
他们不知道,他学起东西来比年轻人还静心。有天吃完晚饭,他在家里捏一座凉亭。捏捏做做,完成时一抬头,居然已是凌晨两点。“一口气做了七八个钟头,怎么感觉才过了一会儿。”
他们不知道,他其实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妻子在村里开了间小卖部,收入仅够吃喝;儿子刚刚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展览设计专业毕业,培养儿子读书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他那几年的打工积蓄,也已经花得七七八八了。为了省点钱,他在龙泉市区租了房子,油、米、菜都是家里带出来的,一个月的生活开支,连800元都不到。周末,还得骑一个半小时的摩托车回家种地。
他们不知道,小时候玩泥巴长大的“农民学生”,人到中年玩起泥巴更疯狂。学校里有许多陶瓷专业教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课余时间郭家台很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常会主动去老师们的工作室拜访、学习。
……
今年12月考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明年夏天毕业后开工作室……郭家台的计划表上日程满满。“一生难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况且,做喜欢的事怎么都不晚。”他这么对记者说。他的脸上,写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辛勤,更印下了一个大龄学子的勤奋和刻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