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种了几十年都没事,今年却腐烂发臭 数万元的成本,半年多的辛劳,所有心血付之东流
种法错了?原种坏了? 这个春天,庆元16户菇农没等来收成
2021年03月19日 07:45:45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张蓉

  浙江在线3月19日讯走进浙南山乡庆元,田间地头、堂前门外、屋头瓦顶,常常菇香四溢。

  这里是香菇开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香菇城”。

  自南宋时,庆元菇农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800年来,庆元人以菇为生。每年11月至次年清明前,正是菇农最繁忙也最欣喜的丰收季。

  可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却成为庆元县张村乡十多户菇农的忧愁期。

  大大小小的菇棚里,本该生菇的菌棒不是腐烂发臭、颗粒无收,就是长出奇形怪状的畸形菇。在张村乡两三个村庄内,山间地头遍布被丢弃的腐烂菌棒。

  这让劳碌了一整年的张村乡菇农们心疼又困惑。

  “我们种植了几十年香菇,原种都是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买来的,从没有出现过这种反常情况。”62岁的菇农范世海皱着眉头,一脸忧愁,“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他和不少菇农们怀疑,“去年,我们买的这批菌种是不是坏的?”

  带着菇农们的质疑,近日,钱报记者走进浙南山村,一探究竟。

  这个冬天

  怎么等,就是不出菇

  距离庆元县城1个多小时盘山路的张村乡,仍是淳朴模样:青山绿水间,瓦房林立,鸡犬相闻。

  正值菇农丰收季,阳光下,一些人家的屋檐房顶晒满了香菇,“你看它们,白白胖胖的,多好看。”风滩洋村村民范世海一脸艳羡地指给记者看。

  范世海种菇30余年。年初买来原种,分离栽培种,再到装袋、接种至菌棒,送到菇棚发菌,往往历时八九个月后,菇农才能迎来出菇季。可今年,他等啊等,“可怎么等,就是不出菇啊。”

  范世海的菇棚里,摆着超过1.5万筒菌棒——菌棒是菌种出菇的栖息地,可这个收获季,这里有超过一半的菌棒,没长一颗菇,“长菇的那些,也只长出了畸形菇。”

  在菇棚下方的草丛间,记者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菌棒。本该孕育菇香的它们却早已变成深黑色,正散发着恶臭。

  不远处的南阳村,情况更糟。

  “我的菇棚现在臭气熏天,我自己都不愿意进去。”范世发说,“我做了9000筒菌棒。去年五月就有3000多筒坏了。前段时间,我发现又有一半以上也腐烂了。”范世发说,忙活一整年,自己只收获了不到200斤的畸形菇。

  59岁的范支光和56岁的范祖花夫妇同样是拥有30多年经验的老菇农。这一次,他们寄托希望的2.4万筒菌棒却只产出不到400斤干菇,“只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万多筒菌棒早已腐烂,而剩下摆在菇棚里的,几乎个个耷拉着脑袋。

  范祖花将它们挨个拿起展示,一排九筒菌棒中,七八筒都已变色、发软,随手一掰即断,濒临腐烂。

  对菇农而言,每一筒菌棒都倾注了心血。

  范世发算了一笔账,要制作1万筒菌棒,需要3万斤木材,加工成木屑,还要4000斤麦麸、200斤红糖、200斤石膏粉、20包食用菌半生料以及1000个筒袋,仅原材料成本就要超过2万元。

  为了保证出菇品质,菌棒在接种前,还要在100度的环境内保持12小时。这意味着,菇农要连续12小时守在蒸笼前,持续烧火。

  “我家蒸笼一次只能蒸大约1400筒菌棒,要做1.5万筒至少蒸十次。”陈承满说,从装袋到菌棒送至菇棚发菌的五六十天里,全家五个人都要轮流看火,不分昼夜,“为了快一点,去年,我还花钱雇了12位小工帮忙装袋,劳务费每人一天就要100元。”他气恼地说,“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白忙活”。

  种了几十年都没事

  是不是这批菌种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张村乡有16户菇农正被类似的问题困扰。这些菇农采用的菌种都是去年1月,从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购买的135原种,单价10元一包。多位菇农说,去年4月初,工作人员曾主动下村查看各家种植情况,连续来了两三次,并告知大家,“需要等栽培种生菌孢后才能接种,而且还提醒大家购买保险。”

  “这么多年,我们都是5月左右接种,香菇都长得很好,从没听说过要等栽培种生菌孢才行。”陈承满说,“我们担心是不是这次菌种出问题了,但他们再三说没问题,让我们放心接种。”

  菇农们心生疑惑。一些人转而从其他私人商家购买原种;其余数十户菇农则根据提醒,选取生菌孢的栽培种继续完成了接种。在采用135原种接种菌棒的菇农中,仅七八户种植情况正常,16户出现异常。

  “去年天气适宜,我们都种了几十年,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没变,怎么这么多家都出状况?”菇农们猜测,“会不会是这批原种有问题?”

  带着菇农们的疑惑,钱报记者相继走访了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研中心)、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庆元县张村乡政府。

  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已抽样送检

  如有问题愿承担相应责任

  “135原种培育了二三十年,但随着气候变暖,这个老品种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科研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说,庆元县有四五千户农户种菇,如今只有10%的农户仍种植135原种。135原种特性是品质高、菇形好,且易出花菇,但抗逆性弱,难管理,可能存在10%~20%比例的烂棒。约四五年前,中心开始引导农户调整品种,“但一些农户种久了135原种,且花菇价格是普通香菇的近两倍,他们不太愿意更换。”

  对于16户农户家不出菇等情况,叶长文认为,确实有点反常,“但从原种到菌棒,除了菌种,天气、环境、原材料、管理技术等都会对出菇情况产生影响,影响元素太多了。还是需要经过检测,才能判定具体原因。”

  经乡政府协调,3月9日,庆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四位菇农家,各抽样选取了两筒菌棒,送至上海农科院进行品种鉴定。副队长姚文称,20多天后将出结果,“这是初步鉴定,确认品种后,我们还会联系相关机构,进一步检测菌棒失效原因。”庆元县张村乡乡长吴继顺说,后续会督促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测。

  叶长文则表示,“如果检测结果证明菌种有问题,我们会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标签: 庆元县;张村乡;菌种;科研中心;香菇;接种;十年;食用菌产业;栽... 责任编辑: 冯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种法错了?原种坏了? 这个春天,庆元16户菇农没等来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