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系列作品(国画) 周尧根
周尧根在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 沈国峰 摄
打铁铺(钢笔画) 周尧根
米磨糕粉 周尧根
碧水
一支笔,一张纸,一把刀,一块木,年过八旬的周尧根每天不是画就是刻,痴迷于绘画与木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周乐此不疲,将儿时的记忆、家乡的民俗,一一展现于方寸之间。
“走,呕(宁波话“叫”的意思)脚骨痛;坐,要打瞌 ,一讲图画,浑身劲道,骨头屁松,连吃饭都呕弗动。”周尧根情迷绘画,难免招来妻子张老师的“数落”。
(一)
周尧根从小喜欢画画。
70多年前的一个中午,周家七口围桌吃饭。周母发现饭桌上少了阿二,寻到屋前的田园,隔着篱笆墙,看见儿子正趴在地上,眼睛盯着前方南瓜藤叶间结着的一个黄南瓜,用筷子在泥地上“依样画葫芦”。“阿二,侬画得介像啦。”70多年过去,母亲当年的那一声赞美,犹在耳边,“吃饭辰光跑到田园里画南瓜,阿姆非但没骂,还说画得介像,这激发我绘画的兴趣。”
1956年冬天,周尧根考入部队军校,学习海航。他和同学睡的是“白鸽笼”——上下层单人床。夜晚就寝,睡在上铺同学的被子常常会滑到下铺,结果是“上铺”冻煞,“下铺”热煞。周尧根觉得这一细节非常有趣,心血来潮画了一组四格漫画《冷与热》,投稿给了《卫生月刊》。漫画居然发表了,这位刚进军校不久的新生顿时成了名人,从校领导到校医务室医生都知道了他的大名。1957年,匈牙利军队文工团访华,周尧根破例获得与骨干老学员一道观看演出的机会。当其他学员专心致志地欣赏难得一见的异国风情歌舞时,周尧根则站在剧场屋柱前,奋笔画起了舞台速写。这张速写稿在照相机匮乏的年代十分珍贵,第二天,被军校用于黑板报报头。这一下,他的名气就更大了,连匈牙利军队文工团团长也好奇,当场比划着向他要了一张舞台速写图。
(二)
平日,周尧根的衣袋里总藏着一个笔记本,目有所见,心有所动,就会捉笔涂鸦,或实景写生,或情景速写,或漫画勾勒。
周尧根创作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关乎他的工作,二关乎他的生活。前一类作品的主题,不外乎身边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如早年发表在《宁波报》《宁波日报》《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工人报》等报刊上的《龙王献宝》、《多快好省建盐场》、《北仑港十万吨级码头》(速写)、《高产原盐迎新年》(木刻)、《向海洋进军》和《多产盐,产好盐》(铅笔画)。后一类作品的主题源于身边的人或事,大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有漫画、版画、国画、民俗画等。漫画《夜以继日》,是根据曾经流行学生赚外快的风气而创作,两格漫画以5分与2分形成鲜明对比,来讽刺小学生的不务正业。此外,周尧根还致力于报刊的报花与广告画创作。1982年,他为宁波电视机厂生产的天马牌黑白电视机创作了一幅广告画,在《宁波日报》首发后,又被《湖北日报》等报纸转载……细心的老周把这些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一一收集起来,做成一本厚厚的剪报贴,1400多件作品,按体裁分成摄影、美术与文字三类。
如今,满头银丝的老周时常会拿出这本黑色封面的剪报贴,与朋友娓娓讲述创作背后的逸事。第210期《甬江潮》选用了他1974年创作的速写《甬江新貌》(局部)。虽然作品全稿不曾发表,但这幅作品形象地记录了40多年前宁波港白沙码头的建设场景,殊为珍贵。老周清晰地记得,那是他从郭巨供销社调到宁波港务局工作的前夕,去江北岸办理调动手续,走到三区码头建设工地,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感动,掏出笔记本画下了码头建设实景,为此他还错过了约定的会面时间。
在诸多版画作品中,老周最喜爱《低碳逝了白沙煤场》,如今白沙煤场没了,作品自然也成了绝版。改革开放前,创作材料紧缺,专供雕刻的木板更少,朋友设法替他弄到一块旧木,才得以完成这幅版画作品。孰料旧木料不经印刷,没过几年,雕版裂开,无法再印。由于材料等原因,老周已经痛失《望春桥》《牧鹅》等自己中意的版画。这次说啥也不能再失去了,退休后,他重刻了这幅《低碳逝了白沙煤场》,又印了数十张,自挂或送人。
(三)
周尧根至今保存着一张2006年的大挂历。挂历上张贴着《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现代金报》的5份剪报。这些剪报的内容都围绕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杜利特尔轰炸事件的报道。
2012年4月18日的《宁波日报》有相关报道:“胡达仙老人应邀赴美参加东京上空30秒轰炸行动70周年活动时,随身携带一份特殊礼物:描绘2号机组在宁波降落并获救的一套组画。”
报道中说的那套组画,名叫《宁波军民拯救美国大兵——2号机组的追忆》组画,它正是出自周尧根手笔。
6年前,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是年76岁的周尧根冒着“梅花”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深入到2号机组降落地的鄞州咸祥寻访历史痕迹,最终创作出这套11幅组画《宁波军民拯救美国大兵——2号机组的追忆》。关于这套组画,老周回忆道,那天的台风实在太大了,乘坐的汽车滑入田沟,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不过,老周又很感谢那恶劣天气,“风雨交加的惊险寻访,无意中加深了我对当年宁波军民拯救美国大兵情景的理解,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如今,老周家的客厅南墙面悬挂的六张照片,就是6年前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国家空军博物馆展览《2号机组的追忆》组画的照片,以及美国老人手捧福禄寿民俗画的照片。为了表达对中美两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壮举的敬意,这一年老周夫妇特意印刷了福禄寿版画,以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方式为杜利特尔轰炸机队的5位幸存者祈福。
(四)
周尧根家十几平方米大的客厅墙面上,挂的皆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中不少是做年糕、爆米花等具有鲜明宁波地域特色的民俗画。民俗画是老周古稀之年的作品,源于他与我市作家王静的合作。
2009年秋天,他的钢笔画再次受到王静的青睐。之前,老周已先后为王静的著作《留住慈城》和《中国的吉卜赛人》配过钢笔画插图,梳头娘姨、跑街先生、茶坊、南货店……这些民俗图颇有韵味。这次王静请老周为她创作的《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配发了30幅插图,有车水、做草鞋、补缸等20个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有淘米、磨粉、舂米等一系列做年糕图,还有送年、祭祖等年节图。周尧根根据王静作品中的描写,参阅了《清俗纪闻》《营业写真》等史料,又根据自己早年的见闻,来寻找创作的灵感。比如画《卖铁镬》时,他思索多天,终于回忆起30多年前的往事。那还是在郭巨供销社工作期间,老周看到一卖镬人在炫耀铁镬的优质,竟扔在地上让镬像陀螺一样地旋转。忖到这一细节,老周才觉得构思完美。周尧根的老行当之作多被赋予如是情感,使那些早已消失、陌生的行当散发出生动的气息,这也是为什么老周的那些民俗画屡屡被《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刊用的原因吧。近些年,宁波的几家老字号还约请老周为他们的字号绘画呢。
(五)
周尧根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但他从不以摄影家或画家自居。周尧根既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学习,也没有专门拜过师学过某种画派。也许这样的无师无派,让老周绘画的想象空间更加宽广,艺术手法更加胆大。老周谦虚好学,古稀之年还进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后来又学剪纸。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多学才艺高。
近几年来,周尧根从写生宁波的旧景旧貌中得到启发,将钢笔画的老行当改用国画技法,即将老行当配上街巷与墙门的背景,尝试了忆写宁波老行业系列画,现完成的爆米花、卖铁镬、钉碗盆、磨剪刀、补铁镬等五幅画备受欢迎,先后由市老年大学经叶书画社送市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天一阁展出。雕虫小技攀上国画艺术的高枝,这使得老周的痴情升华痴梦——年逾八旬的周尧根有个梦,想把《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老行当插图逐渐创作成国画,虽然年老眼花,但他不怕旁人笑话他痴人梦想,拟每天画一些,只盼有一天能梦想成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