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姜山陆家堰: 精耕细作打造垃圾分类样板村
2018年09月12日 08:30:29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林幼娟 范丁杰

  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朱军备 摄)

  村干部在捡垃圾。

  自去年下半年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陆家堰村的垃圾分类率已达到98%,打开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得一清二楚。

  陆家堰村是怎么做到的?

  不用塑料袋安放垃圾桶

  厨余垃圾集中发酵处置

  在村委会办公楼边上,有个垃圾站,里面放的三个大垃圾桶均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没有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这与其余村庄的设置明显不同。

  在村的西北角,农田旁边,有一处垃圾处理中心,周边鲜花盛开。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厨余垃圾在此进行发酵式生态化处置。处理之后,变成有机肥和沼气。其他垃圾则用车辆送到镇里统一处理。

  “我们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都是统一收集的,村民要扔的主要是其他垃圾,这是经过实践后摸索出来的方法。”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说。

  陆家堰村开始搞垃圾分类时,也像许多地方一样,采用塑料袋将垃圾分开来装,但有些村民会扔错大桶,增加了分拣的工作量。而且,厨余垃圾送至处理池时,需要把袋子解开后倒入池子,这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姚宏法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主动向外面求“真经”。一次,他们在宁海下畈村发现,该村向村民发放了特定的垃圾桶,厨余垃圾倒在此桶内,由工作人员统一上门收集,然后统一处理。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做法符合陆家堰村的实际情况。

  回到村里,村干部们算了一笔账:买一只垃圾袋需要1角3分,每个月村里要发放3万只,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说,塑料袋很难降解,污染环境。如果能不使用垃圾袋,换成人工上门收集厨余垃圾,成本大致相近,但更环保。

  笔者看到,该村安放在每户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是一对,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只,“可腐烂”的装厨余垃圾,“不可腐烂”的放其他垃圾。用于存放厨余垃圾的每户发两只,可轮流使用。所有的垃圾桶统一印上编号,饭点后,村民将厨余垃圾直接倒入桶内,盖上盖子,由工作人员上门收集。工作人员在收集厨余垃圾后,用高压水枪对桶进行简单冲洗。

  随着垃圾分类率的提升,村里每天可收集的厨余垃圾从最初的1吨,到后来的1.5吨,目前每天可收集近2吨。这些厨余垃圾在经过15天到80天的发酵后,就变成有机肥和沼气。

  村干部带头捡垃圾

  志愿者巡查垃圾桶

  前几天,笔者在该村听了姚宏法的情况介绍后,要求实地去村里看看。姚宏法下楼来,楼梯下是五六只编了号的塑料桶,还有几把长柄钳子。“这些是村干部捡垃圾的装备。”他当即拿起一只塑料桶和一把钳子,“看到路上有垃圾,好顺便捡起来。”

  一路走,一路查,一路捡。随意地打开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分类情况十分理想。个别人丢在路上的烟蒂、小包装纸等,也被姚宏法一一捡起来。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听到的最多的话便是: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干,晚上、周末一直在加班。村干部们带头捡垃圾,谁还好意思不配合啊!

  村里有幢三层楼房,房东将房子出租给了4户租户,但这4户租户早出晚归,如何向他们传达垃圾分类信息,成了一大难题。姚宏法主动将这幢楼“包”了下来,他的妻子陈苗珠则成了这幢楼的垃圾分类监管责任人。

  发动志愿者参加巡查。全村组织起120多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对应着8至9户居民,志愿者天天上门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王良芸说,刚开始,不少村民会抱怨,嫌垃圾分类麻烦。但志愿者们仍不厌其烦地坚持上门劝导、检查。

  村民陈国英说,村里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好,需要他们的参与。为此,在有新的租户进村后,志愿者们会拉着他们去看村规民约。外来务工人员李秋霞说,村里干干净净的,厨余垃圾还有人上门来收,这么好的事,当然要配合。

  每天上午7时,村民吴富康就在村里巡查了。汤秀文则赶在上班前或利用周末时间,在村里捡垃圾。郁品伦,天天擦洗村口的长廊,一直坚持着。喜欢绿植的黄国芬,把自家的花花草草分享给附近的邻居们,弄堂里、屋檐下,多了一份赏心悦目。

标签: 垃圾;志愿者;垃圾桶;垃圾分类;村民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