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浙里风华”何时重现辉煌
2019年06月25日 08:08:20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崔小明 通讯员 房炜

  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大的剧种比起来,甬剧、姚剧、睦剧、瓯剧、调腔等地方戏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它们却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小剧种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即将消失,现存的几个剧种也日渐萎缩,仅剩一个院团仍在运营,文化和旅游部因此命名其为“天下第一团”。尽管生存困难,但一群有情怀的地方戏曲带头人却一直苦苦支撑着,希望有朝一日能迎来地方戏曲的春天。

  6月12日、13日,我省9个“天下第一团”在市演艺集团的召集下,汇聚宁波,成立了“天下第一团”联盟,开展戏曲展演、座谈交流,探讨戏曲非遗项目的传承之道。

  非遗戏曲是“活化石”

  这次成立的“天下第一团”联盟单位分别是:宁波市甬剧团有限公司、杭州杭剧团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台州乱弹剧团、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淳安县睦剧团、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琦说,全省共有16种地方戏曲,除了越剧、绍剧、婺剧,其他剧种绝大多数已经纳入“天下第一团”联盟,不管是剧种所在地的区域面积还是戏曲种类,“天下第一团”都占全省的五分之四,“天下第一团”联盟在全省戏曲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这些古老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瓯剧有400多年的历史,新昌调腔更已传承了600多年。数百年间,这些戏曲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平一仄、一言一行早已融入当地的文化血液,成为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剧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0多种下降到目前的约280种,而且正在以一年超过一种的速度消亡。

  浙江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文革”期间,宁波市甬剧团一度解散,甬剧传承出现危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市甬剧团于1972年得以重建。淳安县睦剧团也是在解散20多年后重建的,现在全团演职人员已经发展到40多人。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白玉兰奖获得者王莺既是行政领导,也是主要演员;既要管几十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创排精品剧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杭州杭剧团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剧院有好几个非遗剧种,虽然剧院还挂着杭剧的牌子,却以演滑稽戏为主,杭剧基本上不演了。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有关负责人说,台州乱弹也是停演了20多年后得以重上舞台,他说,很多人对地方小剧种存有偏见,有的认为可有可无,有的不认可小剧种的艺术价值,他本人为了取得参加一个专业院团会议的资格,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

  传承比创新更紧迫

  记者了解到,除了各有各的苦衷,浙江省内大多数的“天下第一团”面临不少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传承困难,后继乏人。这是所有“天下第一团”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普遍情况是“传”的人日渐凋零,“承”的人青黄不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说,对非遗戏曲来说,当前传承比创新更紧迫。以瓯剧为例,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很多已经离世,而年轻的演员学了10年勉强出师,当有一天在舞台上遇到挑战想“回炉”时,却发现老师已经不在了。宁波市甬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说,甬剧团的唱腔设计老师已经70多岁了,整个团只有他一个人懂唱腔设计,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让他十分担忧。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唐洁妃说,宁海平调的绝活是耍牙,但团里会耍牙的没几个,耍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年轻演员不愿学,觉得太苦。

  地域限制,推广困难。一方水土养一种戏,非遗戏曲大多是用方言演唱,描述的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倪乐辉说,姚剧每年演出约160场,主要集中在余慈地区,偶尔会到宁波城区来演。蔡晓秋说,瓯剧的市场演出大多在温州地区,团里的老艺术家一辈子在农村的戏台上演戏,从来没有登上过现代化大剧院的舞台,受众面小,市场不大,制约了剧团的发展。

  编制不够,经费不足。“天下第一团”靠市场生存几乎不可能,所以要依靠地方政府扶持才能维持。事业编制可以稳定演员队伍,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节目创排和演出补贴等。一个具有创排大戏能力的专业院团,一般要配置50名以上的演职人员,但大多数院团事业编制数量只有二三十个,有的甚至更少。按照规定,事业编制人员的人头经费由财政保障,其他人员的工

  资等开销靠剧团走市场解决。在6月13日的座谈会上,当听到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王莺说今年她争取到了20个事业编制、400万元人才培训经费时,很多人表示十分羡慕。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唐洁妃说,她们中心在编人员只有20几名,编外员工却有40多名,日常经营步履维艰,而且平调的演出市场更窄,现在只好通过演越剧来“养”平调。

  保持艺术个性不易,有被同质化的危险。6月12日晚上,“天下第一团”联盟成立后,在宁波天然舞台举办了折子戏展演,9家戏曲院团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唱念做打亮绝活,多次赢得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但也有些戏的扮相、唱腔等看上去“差不多”。浙江省戏曲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说,从演出情况看,我省地方戏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防止同质化倾向。“天下第一团”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其文化属性、剧情结构、舞台呈现等都不一样,正是因为不一样,才让我们的文化样本多姿绚丽,才让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所以,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被同质化,要保持各个剧种“DNA”血统纯正,努力把“根”留住,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天下第一团”千人一面,那就没有保护的必要了。

  振兴地方戏曲要多措并举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宣部、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戏曲传承发展工作。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戏曲编剧人才和剧本进行重点孵化,“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蓬勃开展,政府对戏曲传承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未来如何进一步“振戏曲、兴文化”,专家和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人才断档的问题,很多院团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宁波市甬剧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外事学校成立甬剧班,学员通过4年的学习可以直接进入甬剧团工作,优秀学员通过考核给予事业编制。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温州大学合作,办了一个瓯剧班,从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一批好的苗子,通过6年的中专学习和3年的大专学习,顺利毕业后取得大专文凭,可以进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工作。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则与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合作,将好的姚剧苗子送到该校学习,有些课程由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派老师去教学。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今年争取到400万元培训经费,准备开展第八批学员的培养工作。6月12日晚上,9家院团折子戏展演时,年轻演员表现十分抢眼,让人眼前一亮,浙江省戏曲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说:“他们才是地方戏曲的未来!”

  用事业编制留住人,用企业考核的办法激励人。很多院团负责人认为,事业编制是柄“双刃剑”,既是留人“利器”,也会滋生惰性。很多年轻人一旦获得事业编制,练功、排练、演出就不那么积极了。宁波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是这次“天下第一团”联盟的发起人和积极推动者,他说,要打破演职人员的薪酬完全按照编制、职称级别和工龄长短来确定的格局,建立以岗定薪、聘评分离、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分配制度,真正形成“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剧团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

  要经常走出去交流,到外地“圈粉”。大家认为,越是受地域限制,越要积极走出去。蔡晓秋说,长期以来,瓯剧团一直在本地演出,几年前来宁波演出过一次,圈了不少粉。这次借着“天下第一团”联盟成立的契机,将在宁波上演一台大戏。事实上,这几年瓯剧团也在走南闯北开拓市场,足迹甚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利用好“天下第一团”联盟平台,抱团取暖。9家院团负责人已达成初步共识,每年要举办一次联盟年会,由各院团轮流承办;每年邀请优质师资,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条件成熟时,组团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国演出交流。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手段。6月12日晚上,“天下第一团”在宁波展演时,主办方进行了网络直播,两个多小时有36.4万人次的点击量,有效推广和普及了浙江的地方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了传统文化。如何在守正中创新,也成为很多院团负责人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对女歌手谭维维与一群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大爷在电音伴奏下高唱秦腔的场面印象深刻,大家认为,在坚守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可以发动剧团的年轻演员,用更现代化、更时尚的手段探索传统戏曲的舞台呈现、人物造型、传播模式,创作出一些适合年轻人的爆款非遗戏曲作品。

标签: 瓯剧;剧种;天下第一;传承;天下第一团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里风华”何时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