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从雕刻大师朱子常的“捉迷藏” 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
2019年06月12日 09:09:33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陈培培 张啸龙

高公博在创作《沉默无语》作品

《捉迷藏》组雕

朱子常作品《三星送子》

朱子常作品《东坡观砚》

  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并称“浙江三雕”。

  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大促进了黄杨木雕的发展。

  如今,温州博物馆正在展出朱子常的作品《捉迷藏》组雕。那么,这件作品有着怎样的故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又是如何呢?

  前世传说

  以“捉迷藏”扬名国内外

  这件《捉迷藏》组雕,目前正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该组雕通高25厘米、长29厘米、宽18厘米,1966年征集。它以樟木雕刻园林为底座,下方双足间镂空,上方玲珑剔透太湖石布置四周,做成园林假山,后边六角亭雄踞山巅,右侧一竹笋状松皮石耸立一方。所有樟木雕底座、园林假山、六角亭、竹笋石都涂以一薄层黑褐色漆,作为衬托背景,与黄杨木雕小孩形成鲜明对比。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它的作者是温州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朱子常(1876年~1934年),名正伦,字子常,永嘉(今鹿城区)人,近现代著名黄杨木雕刻名家。因其技艺高超,不同凡响,时人称其为“伦仙”。出身于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的影响下,他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

  九岁开始,朱子常先后师从大舅父陈汝斌学习塑佛像、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雕花、髹漆画和龙灯木雕、木偶头面雕刻。23岁左右,他开始涉足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后来,经友人启发,他尝试性地创作了富有艺术价值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1915年,他所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捉迷藏》组雕获美国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二等奖,自此他扬名国内外。

  伍显军说,朱子常的作品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收藏了“六孩戏弥勒”“捉迷藏”“济公”“苏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间除个别收藏家藏有部分外,较为少见。

  黄杨木雕因木材而得名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温州是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2006年5月20日,乐清黄杨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乐清市象阳镇以黄杨木雕而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今生故事

  用百国之木讲百国故事

  出生于乐清的高公博是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在木雕、树根雕领域的创作研究已有50多个年头。他开拓了黄杨根雕、黄杨劈雕和黄杨意雕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木雕行业界公认的代表人物。

  见到高公博时,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忙碌着。说起和乐清黄杨木雕的缘分,他说,这还得从他读中学那会儿说起。那时,他放学回家时都会经过“乐清县黄杨木雕厂”,因好奇进入其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黄杨木雕作品,瞬间被吸引。之后,他用一些废弃木料尝试雕刻。1965年,他以学徒身份进入该厂学习,自此开始乐清黄杨木雕创作。

  “和我同时进厂的16个师兄弟,都改行了,只有我选择坚守下来。”高公博说,50多年的积累,才让他有了今天成绩,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懂。

  眼下,他正埋头创作新作品《百国之木和一带一路》系列。为了这部作品,他已准备了六年,他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一带一路”沿线100个国家的特色木头来创作。坦桑尼亚的乌木、加拿大的椴木、印度尼西亚的檀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质地的木种,在他的雕刻刀下,都成了极具当地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他表示,目前这个系列已完成了70多件作品,待全部完成后,他将会展出作品,邀市民近距离观赏。

  以创新思维来推动发展

  在高公博看来,“浙江三雕”中,眼下东阳木雕、青田石雕的发展都比乐清黄杨木雕要好一些,乐清黄杨木雕似乎是在“原地踏步”。

  高公博说,以衢州开化的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为例,它以根雕艺术、盆景艺术,赏石文化与园林古建为载体,融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璀璨的文化于奇根异木,构建了一幅恬静优雅、天人合一的画卷。而乐清黄杨木雕,同样也可以开辟一个民间艺术集中旅游区,由政府带动,让社会参与。

  另外,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乐清能有一个黄杨木雕的主题博物馆。他说:“这样一个主题博物馆,既能给黄杨木雕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又是一个和国内外交流的平台。”

  如今,除了忙于乐清黄杨木雕的创作外,高公博还常常往返上海、宁波等地高校,向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他说,在他看来,所谓传承就是接过前辈手中的优秀传统技法,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大胆地向前推动,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以传承与发展。


标签: 黄杨木雕;创作;捉迷藏;乐清;传承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从雕刻大师朱子常的“捉迷藏” 看乐清黄杨木雕的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