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尤畅 邵巧宏 通讯员 范丁杰)最近,凭借“垃圾分类率100%”这个数字,宁波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迅速蹿红,成了垃圾分类“网红村”。
日前,记者走进陆家堰村,只见各条道路十分洁净,小品风景随处可见,创意墙绘清新雅致。记者随机走进一户人家,村民楼常美正张罗着午饭。在她的脚边放着一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只见她拿起丝瓜皮、鱼肚等厨余垃圾随手就丢了进去。
“怎么不用垃圾袋?”见记者一脸疑惑,楼常美连忙解释:“不用垃圾袋,这是我们村垃圾分类的诀窍。村里每天会有人上门收,还帮忙把桶洗干净、消毒,村里服务这么到位,村民都打心底愿意配合。”
随后,记者拐进小弄堂查看垃圾桶。沿路随意打开十来个垃圾桶,除了没套厨余垃圾袋,对于分类内容挑不出一点瑕疵。
“我们刚开始搞垃圾分类,也是采用厨余垃圾袋分类,但效果一般,时常会混进纸巾、塑料袋和包装盒,我们还要开袋分拣,工作繁琐不讨好。”在村委办公室,村支书姚宏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共365户,每月光垃圾袋就要花费4000元,一年近5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用垃圾袋,不是为省钱,也不是倒退,而是让每个人的垃圾分类行为在阳光下得到监督。”姚宏法说,去年初,经大家讨论,一致决定不再发垃圾袋,转而给每家每户发放3只垃圾桶,其中两只为厨余垃圾桶,厨房和门口各放一只,随时要接受志愿者的监督检查。而门口的厨余垃圾桶,由清运员上门统一收集,并安排清洗和消毒。
“万一有村民不好好分,怎么办?”记者问。
“那以后就没人帮他清运垃圾了。”姚宏法拉着记者来到村委服务中心,指着报刊架上厚厚几叠承诺书说,“这些承诺书,每个村民包括租户都是签字的。”
为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去年5月,陆家堰村建起了全区首个村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厨余垃圾倒进去,经过15天到80天的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和沼气,实现绿色循环利用。”姚宏法说,陆家堰村已实现厨余垃圾不出村,每年产出厨余垃圾600吨,都在该中心处理。
感言
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在源头,难点也在源头,关键在于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做好人的工作,让广大居民“唱主角”。生活垃圾分类即将从“软指标”变成“硬任务”,鄞州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精心组织、精准破题,坚持系统抓、抓系统,执法监督与普及教育并重,投放、运输、处置3个环节统筹,商超、生产企业、家庭全覆盖,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联动,努力形成全民参与、自觉参与、精准参与的良好局面。
链接
鄞州垃圾分类工作亮点:鄞州区正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工作,截至5月底,已安装智能回收机179台。大力推进其他垃圾直运改革,目前首批5个小区、第二批8个小区的厨余垃圾“出户直达”收运模式试点工作已经全部启动。
目前,鄞州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145个行政村开展了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80.1%;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报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