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新媒体人变身“豆腐小子”
2017年05月03日 15:07:54 来源: 衢州日报 吕涵 官岑

  因儿时一份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外打拼多年、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他,选择回村做传统手工豆腐。每当换上围裙,站在石磨前的那一刻,刘伟鹏听着外面的鸡鸣和狗吠,都会想起童年记忆里的卖豆腐吆喝声,内心五味杂陈。

  4月10日上午9点半,在衢江区莲花镇饶家村的一家豆腐作坊内,记者见到这个30岁的大男孩,从城市到乡村,从管理微信公众号到磨豆腐卖豆腐,他将自己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

  来自白糖饼的创业灵感

  在豆腐坊里,刘伟鹏推着石磨,他的母亲在一旁配合,磨盘一圈圈转着,乳白色的浆状物从石磨缝中挤压出来。

  “推磨盘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一推、一拉,恰好是两个关键的用力点,推拉力道和用力时机决定了能否高效率地磨豆子。”

  他告诉记者,自己打小爱吃豆腐,记忆中,村里总会有人挑着一担豆腐来,“那时不用钱买,拿黄豆换就是了,那味道鲜香美味。” 而如今,市面上手工豆腐很少见,菜场里的多是冰凉的“机器货”。

  2015年冬天,同事做白糖饼创业的成功例子给了他灵感,“我们之前在衢州合伙开公司,给企业做微信公众号管理,属于线上虚拟服务,前几年,大家就想自己创业,搞点实体经济,他想到了做糖饼,我则惦记着豆腐。”

  刘伟鹏一直想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手工豆腐,按照网上的资料和村里老人的口述,他做了第一次实验,浸泡、磨浆、煮浆、滤渣、点卤、成型。利用石膏作为凝固剂,将豆浆中的蛋白质凝聚成豆腐,整体流程大同小异,但,味道却和记忆里不同。

  找寻记忆中的手工豆腐

  2016年初,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走访了全旺、杜泽、常山球川等地的老豆腐作坊,向老师傅请教,收来了4个石磨,“有些石磨已经无法工作了,我去找师傅修,结果能修石磨的师傅太稀缺了。”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手艺人的消逝,更坚定了他做好手工豆腐的决心。接下来,刘伟鹏着手造场地,将自家闲置的200平方米养猪棚改建成了豆腐作坊。

  “在外面挣得也不少,干嘛回村来围着石磨转?”“做豆腐,能有什么出息,能赚到钱吗?”……如同所有的创业者,在摸索前进的路上,除了质疑声,刘伟鹏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像煮浆时搅拌不能到底、用油饼渣代替消泡剂、点卤得趁热用老石膏点等诀窍,都是他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的,“市面上卖的石膏粉,做出来的豆腐味道不正宗,我听老师傅讲,得用老石膏,经过火烤,再磨成细粉才行,寻了好久,终于在礼贤街上找到老石膏……”凭着一股子韧劲,经过大半年的摸索,刘氏手工豆腐才大功告成。“

  用新媒体思维推销豆腐

  豆腐做成了,自然得卖出去。可是手工豆腐,成本高,价格自然也高,一斤豆腐定价7块5毛,还是批发价。这么贵的豆腐,有人买嘛?刘伟鹏告诉记者,一开始,还真没有。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创业初期,一次偶然的机遇帮到了他。

  2016年上半年,他参加了衢江区第七届“衢江农信联社杯”衢江区青年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因专注传统老工艺,再造匠人精神,并契合“五水共治,生猪禁养”政策,将养猪棚改造为豆腐坊,刘伟鹏的创业项目引起了衢江区团委的关注,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他创业期间,团委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走访,出谋划策,并积极对接媒体,帮助宣传。与此同时,他自己也马不停蹄奔走于市场之间,渐渐,有些人知道了他的传统手工豆腐……

  因制作成本高,目前,刘伟鹏的豆腐产量不大,每天只有十几斤,订单主要来自衢州城里的几家饭店,上个星期,他刚和衢江区某农庄达成合作,销售豆腐衍生品——豆浆、豆腐脑,并安置了一台石磨,让游客体验老手艺磨豆子。从手工制作到送货上门,他都是亲力亲为。

  “这才刚开始,已经忙得脱不开身,以后产量大了,我会请村里人来帮我做,解决一部分劳动力,村民闲置土地也可以拿来种植大豆。”刘伟鹏告诉记者,如今,每一次小的进步,都让他觉得离梦想更近一步。

标签: 豆腐;石磨;刘伟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