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以人为本——关于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1年06月05日 15:12:32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编者按: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2021年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全体学员聚焦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主题,紧扣衢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极推进“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本报从今天起选登部分学员的调研文章,以飨读者。

  葛志军

  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是一项以人为核心的工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创新场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其中,形成一个新兴乡村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创业创新的乡村环境。

  站在“未来”的视角设计未来,而非站在当下的视角改造未来,换句话说,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不是类似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在进行时”,而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将来进行时”。这是定位、谋划、落实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应有的思维方式,但也是难点之一。

  2019年,省委提出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决策后,衢州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确定了试点区块,有序展开探索性工作,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未来社区建设方案,并从硬件到软件有序推进。近段时间,笔者对部分试点区块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衢州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特点和成效。

  一、微改造,重构原乡人诗意栖居的物理空间

  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不是简单依照城市模式改造乡村,而是依照乡村原有的自然肌理和自然禀赋,通过“微改造”的方式,重构乡村物理空间,最终达到“诗意栖居”的目的。

  千百年来形成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活习惯,使得乡村人居的物理空间功能固化,并更多地停留在原生态层面。尽管经过前些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但是远未满足“未来”诗意栖居的要求。围绕功能现代化这个核心,重构现有的物理空间,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一个起点。

  走进余东村,农民画元素在农房、小景等村庄各处频频可见。这里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画农民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余东村不搞大拆大建,把原有的农房“微改造”为咖啡厅、画廊、文化传承馆、共享食堂,既完善了村庄公共服务功能,也为村民提供了创业空间。

  莲花镇对照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主线和内涵,以莲花集镇、盛世莲花现代农业园区和古韵涧峰、水韵五坦、荷韵西山下3个美丽乡村“一镇一园三村”为核心,依托该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镇园企村”四位一体融合发展、联动创建乡村未来社区。

  在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的实施过程中,从自治共享、三产融合、创新创业等方面着力,逐渐形成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特色。将黄泥山片区打造成为共享双创区,通过共享办公、共享食堂等改造项目,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居民+旅客”共享模式,最大限度地共享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打破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围墙”。

  综观我市乡村未来社区试点的阶段性成效,通过规划引领,对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在“微改造”中注重细节,不搞大腾挪、大拆建,在尽可能少地干扰原乡人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注入“现代”和“未来”的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原乡人享受人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

  乡村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比较高,但由此而产生的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激活原乡人投身乡村物理空间“微改造”的积极性;二是如何以“未来”的思维引领“微改造”,体现规划的适度超前。原乡人依然是未来社区生产、生活和运营的主体,只有从改变他们的理念观念、行为习惯入手,让他们主动自觉地支持、投入改造,才能巩固当下“微改造”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自觉遵循“未来”理念。乡村未来社区的“微改造”规划不是对脏、乱、差现状的修修贴贴、缝缝补补,也不是完全脱离当下原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按城市之“葫芦”画乡村之“瓢”,否则一方面会降低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作为未来社区试点的样本意义。

  要平衡现状改造与适度超前之间的关系,在重构乡村未来社区物理空间时,需要有“留白”意识。当下的未来社区不是终极版本,适度的“留白”是让未来社区以开放的脚步不断往前走的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同时,要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从而破坏乡村的原生态的倾向。在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在外观风貌改造提升的同时,强化文化乡村化植入是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育品牌,搭建归乡人创业创新的平台空间

  伴随着消费升级和逆城市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探索建设乡村未来社区,让乡村真正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乡愁的原生地和发展的新引擎,这是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一个导向。

  农村人口老龄化、“低能化”和人口体量萎缩是与乡村振兴战略不相称的现实存在。让青年、乡贤愿意回农村,是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吸引青年、乡贤重新回到乡村,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找到回归的价值感。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视角进行观察,培育适合他们创业创新的平台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解决归乡人为什么回来、回来能干什么、在哪里干、前景如何等现实问题。

  余东未来社区紧紧抓住农民画这个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既让原乡人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又让归乡人看到了发展的前景。据了解,余东未来社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把自身的农文旅优势发挥出来,把它打造成一处城里人的休闲乐园、学生的体验乐园和原乡人家门口就业的产业乐园,打开一条切实可行的共同富裕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原乡人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新时代画家、画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归乡人回到村里创业、生活。

  下淤村以“治水造景”为突破口,依托“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优势,对河道、村庄进行了整治,建成集亲水游玩、农事体验、户外烧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乐园,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打拼23年的村民叶小平回来开起农家乐,生意红火,每逢节假日更是客人盈门,年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才能让未来社区在未来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带动振兴乡村的目标。未来社区建设有相对标准化的应用场景设计,但绝不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元素,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品牌,给归乡人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增强归乡人回归乡村的吸引力和留在乡村创业的黏性。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未来社区建设需结合相关应用场景设置和“微改造”,用好物理空间的同时,做好品牌的系统性培育,逐步引导产业落地,让自带流量的特色品牌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打造平台带动培育产业过程中,需要重视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的科学性,既要结合当地传统产业优势,又要符合消费侧需求变化的趋势,避免低端化的整合和低附加值的重复,还要考虑产业链之间的上下游联动。与此同时,要完善对接产业平台的相关服务配套。

  三、重融入,提供新乡人反哺乡村的服务空间

  随着逆城市化时代的来临,资本、技术同步回流乡村将成为一种趋势。在城市反哺乡村的过程中,逐利而行的资本和寻找价值实现空间的技术,最终落在哪个乡村,就看谁的营商环境最优。这是一场残酷的“比选”。

  莲花乡村未来社区以产业导入、治理创新为抓手,以农村新型社群重构为切入点,以居民最高品质生产生活服务为发展目标,坚持“人本化、田园化、科技化、融合化”四大导向,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5G场景应用,融合古村、农耕、文创、康养、研学等元素,着力推进“社群重构,空间塑型,产业创新,文化铸魂”。

  溪口未来社区依托溪口老街,打造乡愁综合体、农民创业街,加强与衢州学院等地方高校合作,孵化创客团队,助力创新创业;建设一批跨村物业联盟,建设社区创业平台、技能培训课堂、社区商贸中心、乡村企业和营销平台五大板块,培训居民再就业,增加居民增收渠道。创新构建“信用+积分”自治制度,形成多元网格化社区治理体系,鼓励村(居)民参与集镇志愿活动换积分,营造互帮互助的乡里亲情氛围。

  乡村未来社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发展思路,但它与城市版未来社区不同的是,乡村版未来社区与“三农”强关联,这个社区需要保留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同时植入符合当下趋势和未来发展中可能需要的元素。在盘活土地的基础上,注入更多产业形态,规划乡村未来社区,让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宜业”,让更多人留在乡村,也要让更多乡村的资源“走出去”,更多城市资源“走进来”。在整个城乡互动过程中,新乡人始终是一股最有潜力的推动力量。

  新乡人进入乡村这个熟人社会,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系统性服务供给尤为关键。针对新乡人的社会治理是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也考验着未来社区的现代化治理、运营能力。从制度设计层面,适应数字化改革大潮,用好“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成果,让治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实现更小网格、更细颗粒的基层治理。在平台打造、空间设计和载体创设上,让新乡人尽快融入乡村,建立起一种与原乡人、归乡人共有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让乡村真正变成自由、活泛、共建的美好社区。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走向共同富裕、振兴乡村,打造新兴乡村功能单元,未来社区的探索和实践闪耀着“诗和远方”的理想光芒,必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注脚。

标签: 社区建设;物理空间;微改造;改造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以人为本——关于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