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让好产品卖出“烟火味”

一位常山贡面“领头雁”的心愿

字体:
—2023—
03/10
14:47:40
2023-03-10 14:47:40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俞卫东

  “今年,我们在农历正月初四就开工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上常山贡面。”3月7日,常山水英索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水英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要加工100多公斤的贡面,大多都是回头客预定的。

  今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通知,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10项。衢州10个非遗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就有常山贡面制作技艺。

  陈水英是常山县辉埠镇人。陈水英说,常山贡面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常山贡面(也叫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贡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在常山,正月里拜年,或者遇上了祝寿、乔迁等喜日,总要吃上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贡面,让许多人唇齿留香。如今,不少城里人喜欢跑到乡下,为的就是吃上一碗农妇、村姑烧煮的贡面。

  前些年,陈水英看到邻省市的贡面制作迅猛发展,常山县的贡面虽然口感略胜一筹,但产量低、规模小,所以就想规模化生产制作贡面,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传统的优质农产品。

  2010年,陈水英拜招贤镇的唐师傅为师,开始学做贡面。她起早贪黑学了半年多时间,2011年开始试做贡面,用各种面粉试验,摸索贡面的口感。2012年,陈水英才到常山县城正式加工贡面。她在常山食用菌园区租了场地,装修好厂房,并拿到了由常山县质监局颁发的第一本“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2012年9月,她的贡面正式投产。

  为了打开销路,陈水英最初是把贡面拿给开店的老板、服务员,进行试吃,得到他们认可,再靠顾客口碑宣传,陈水英加工的贡面渐渐在常山出名了。2013年,她雇了3个师傅,8个帮工。在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基础上,陈水英添置了拌面的机器,进行半机械化加工,目的是增加产量,减轻体力劳动的强度。那年,她加工了4万公斤贡面。

  “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百姓,吃到常山的土特产。”陈水英说,为了保质保量,她每天凌晨两点起来做面,要做到晚上八九点。

  近年来,陈水英租用了一幢新厂房,并在厂房后面建了烘干房与阳光板房,总投入100多万元。之前,加工要抢着天晴,将一架子的贡面搬到室外晾晒,如今,有了烘干房与阳光板房,就可以全年进行生产工作。而且,在阳光板房晒出的贡面干净卫生,更受消费者喜爱。

  2021年,陈水英加工销售了5万公斤的常山贡面,卖到北京、上海、江苏、吉林、云南等地。在自己走上致富路的同时,她还解决了五六个人的就业问题,一年支付雇工工资达20多万元。

  “常山贡面制作技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名气大了,生意更好了。”陈水英说,现在她正积极准备扩大产能,为进一步打响常山贡面品牌而努力,要让好产品卖出“烟火味”,实现优质优价,带动更多农户一起走向共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