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诸暨教师50余年制作300多张拓片 记录乡土文化历史变迁
2016年09月09日 14:48:36 来源: 绍兴晚报 见习记者 翁佳美 通讯员 何超珂

  浙江在线9月9日讯 “走到哪儿拓到哪”“有价值有意义都会拓下来”,这是赵校根对拓片的一贯态度。他说:很多古迹都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了,能为它们留下拓片是他的幸运。去年,赵家古井桔槔灌溉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赵校根制作的一块古代石碑拓片还立了大功。

  在诸暨市赵家镇74岁的退休教师赵校根家里,大大小小300多张文物古迹的拓片成了最特别的“装饰品”。这些拓片,大的足有一人高,小的仅为A4纸大小,凝聚了赵校根50多年的心血,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赵校根说:“如今,很多古迹都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了,能为它们留下拓片是我的幸运。”

  一生痴迷拓制艺术

  拓片,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赵校根与拓片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

  1965年,23岁的赵校根在当时的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函授部的谢德铣老师深爱文物考古,还自行研究制作拓片,并出版了相关书籍。受谢老师的影响,赵校根也慢慢喜欢上了文物考古和拓片制作。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购买拓片相关书籍,到处寻找古迹制作拓片更成为他的日常爱好。如今,50多年过去了,赵校根依旧痴迷于拓制艺术。

  “这是庐墓村花园岭脚‘唐代孝子亭’亭联拓片,这是上京下祠堂‘禁赌碑’‘禁伐碑’拓片……”记者在赵校根的介绍中了解到,他珍藏的拓片,内容遍及唐宋至现代,有王冕的自题碑拓片“踪寄白云”,摩崖石刻拓片“龙藏”,门楣题刻拓片“琴鹤家风”等,每一张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不易。

  摩崖石刻一般都在悬崖峭壁上,在那制作拓片显得尤为艰难。在枫桥镇东化城寺塔所在山岙,原有一个化城寺,传说当年南宋小康王被追杀,从临安逃到诸暨枫桥,躲进东化城寺寺后的石壁洞中才幸免于死。“在那个石洞悬崖上镌刻着‘龙藏’两个大字,每个字比八仙桌还大。”我去了好几趟,都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拓制成功。”赵校根说。后来,他借了两架长梯,又自费包车将梯子运到山脚,然后把梯子背上山,趴在梯子上完成了拓片的初步制作,回到家后,他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对拓片进行整理。

  今年,赵家镇赵家新村入选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宗祠中新发掘出3块乾隆年间的匾额。为保护古迹,传承民风,七旬老人赵校根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拓制工作。

  乡土文化的“活化石”

  “走到哪儿拓到哪”“有价值有意义都会拓下来”,这是赵校根对拓片的一贯态度。他制作的文物古迹拓片,主要涉及诸暨市赵家镇及周边乡镇,大致可分为五类,即摩崖石刻、古代石碑匾额、明清建筑门楣题刻、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古代桥梁地名石刻。这些拓片就像“活化石”,形象地记录了乡土文化和历史变迁,还有一定的醒世教育意义。

  “单是西施画像的拓片就有十余幅,唐朝以胖为美,那时候的西施画像较为丰腴;到了明清,画像中的西施就瘦下来了。拓片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年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赵校根风趣地说。

  在赵校根珍藏的300多张拓片中,许多文字拓片都源于书法名家手笔。如“梅岭”石刻,就是由吴昌硕、孙廷翰、王继香、王同伯、俞樾、韩培森等书法家用5种不同字体书写的,这些拓片对于研究文字学,鉴赏古代书法艺术,陶冶情操等大有裨益。门楣题刻拓片“诗书执礼”“和气致祥”等,对于建设文明家庭、和谐社会很有现实意义。

  去年,赵家古井桔槔灌溉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赵校根制作的一块古代石碑拓片还立了大功。这块石碑上刻着“阡陌纵横,履畈有黎,有井,岁大旱,里独丰谷,则水利之奇也。”说明200多年前,人们就这样高度评价古井桔槔灌溉工程,拓片上的这段文字成为申遗成功的关键资料。

  “我制作了很多文物古迹拓片,希望可以为日后研究、复制、修缮文物古迹提供第一手依据。”赵校根说。

  最后,赵校根还提醒传拓爱好者,对文物进行复制拓印时,应严格遵守《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不得损害文物。

标签: 拓片;文化;诸暨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