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百忠生前留下的录音带。范文忠 摄
如今的桃园村景。通讯员 华少锋 摄
盛夏的上虞区长塘镇桃园村,竹幽花香,村庄静美,碧波粼粼的万团水库边,长塘镇党史教育基地百忠公园刚刚落成。这个公园,是为纪念桃园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冯百忠修建的。
冯百忠1918年出生,1989年离世,1954年至1970年担任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曾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爷爷一直想把自身经历和嘱托记录下来,好给后人留点念想,于是在1988年,特意借来录音机,录下了一盒磁带。”冯百忠的孙子冯亮说。录音带总时长约1小时,A面讲述他的生平经历,B面是遗嘱、家训。
遵照父亲遗嘱,冯百忠的五个子女每年都会在他忌日时,一起听一听这盒录音带。但后来录音带受损,就一直锁在柜子里,直到今年4月,在长塘镇“红色记忆”征集活动中,冯亮把这盒录音带找了出来,并由技术人员帮助修复。
重听这盒33年前的录音带,被尘封多年的故事,也再现在人们面前。
“饭团水库”让村民吃饱饭
冯百忠:“只要领导带头,一切事情都做得好。一定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
群山环抱中,万团水库犹如绿宝石般镶嵌着。但村民更习惯把万团水库叫做“饭团水库”,因为这是全村人吃饭的保障。
冯百忠的录音中,大约有半小时讲的是他的生平经历,修建万团水库是其中一个重点。
上世纪50年代,桃园村缺少水源,只能种植单季稻,遇到旱涝天几乎没多少收成,村民温饱成了一大难题。“要造水库才能解决问题。”冯百忠在录音中说。
1957年冬天,万团水库开建了。“那时没有机械帮忙,全靠人海战术。”87岁的老党员孙居铨回忆,当时他跟冯百忠一组,冯百忠肩挑手拉,跑前跑后,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
冯百忠的身先士卒,激起了村民的干劲——“有18台汽油灯,每天晚上有500人在干。这个劲头真是足啊!”
冯百忠的邻居钱利荣回想起万团水库的修建,忍不住又嘀咕一声“呆百忠”。“有一天夜里雨下得特别大,百忠书记担心水库出问题,摸黑赶过去,整个人泡在水里堵漏洞。这要是被水冲走了,哪里还有命?真是一个‘呆百忠’。”
5年艰苦努力,万团水库终于建成,解决了桃园村农田灌溉难题,“低田不淹死,高田不晒死”,双季稻轮作成为现实。桃园村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村民吃饱饭不再是奢求,万团水库也被村民们风趣地称为“饭团水库”。
“呆百忠”的“呆事”自然不只这一件。当时,村民习惯在自家地里造坟安葬先人。为增加耕地资源,真正让村民吃饱饭,冯百忠决定迁坟造田。
这个对传统习俗的挑战,在村民中引起轩然大波。怎么办?“父亲带头把爷爷奶奶的坟迁掉了。他在录音里说,‘只要领导带头,一切事情都做得好’。”冯百忠的小儿子冯旗告诉我们。
冯百忠带头示范,耐心做村民思想工作,村民们纷纷把田里的坟迁掉了。“小田改大田,弯田改直田”,粮食产量再次提高,村民们把饭碗稳稳端在了自己手上。桃园村也成了上虞的样板村。
冯百忠的苦干实干,给村干部树起了榜样。桃园村的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何三毛、第三任党总支书记陈培林、第四任也是现任党总支书记朱来生,一任接着一任干,传好发展接力棒。
实施亮化工程,新建同天斗水库,创建桃花源生态旅游景区,发展健康养生、民宿农家乐等美丽经济……半个多世纪,桃园村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华丽变身,收获全国绿色小康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绍兴市首批乡村振兴先行村等数十个荣誉。
“是百忠书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当家人’艰苦创业,彻底改变了桃园村。”长塘镇党委书记赵春峰说。
一套农具做嫁妆
冯百忠:“吃穿讲舒服为主,不要盲目追求好的、多的。”
冯百忠的二女儿冯桂珍珍藏着一件旧簑衣。这是当年父亲为她置办的嫁妆。“别人家的嫁妆都是棉被、家具,条件好的还有金银首饰,但父亲给我的,就是簑衣、铁耙、竹篓等农具。”冯桂珍回忆道,“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姐弟五人,要扎根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二女儿的嫁妆是一整套农具,三女儿出嫁时,嫁妆依然是一整套农具。“父亲在录音里告诫我们:‘吃穿讲舒服为主,不要盲目追求好的、多的。’”冯桂珍说。
冯百忠对家人“苛刻”,对自己更是如此。录音里,冯百忠向家人要求,他死后要火葬,还摆出了许多理由:“领导要带头破除迷信,我爹妈的坟都迁掉了,为什么我还要做坟呢?”“中国十几亿人都造坟,要浪费多少土地资源,火葬又简单又节约又卫生,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
当时,上虞还没推行火葬。1989年冯百忠离世后,子女遵照遗嘱,将父亲遗体运到绍兴市里的火葬场。“百忠书记当时就提出要火葬,这种移风易俗的思想十分超前。”赵春峰说,“他心中一直算着国家的‘大账’。”
冯百忠敢于破除陈规旧习的精神,在村里引起不小的震动,也深深影响着继任者。“喜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朱来生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不少制度都是从冯百忠在任时延续下来的。
作为村支书,冯百忠对村干部也要求“苛刻”。桃园村原妇女主任孟淑华至今记忆犹新,冯百忠从来没到村民家吃过一餐饭,他还经常在支部大会上提醒:“吃人家的嘴短!千万不要到群众家里大吃大喝。”
桃园村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个好传统保留至今。冯亮去年考回村里当上村总支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直牢记爷爷的教诲,每逢有村民上门请吃宴席,总是婉拒。“我们历任书记和其他村干部,都不吃百姓一顿饭,不参与任何一项工程招投标。”朱来生说。
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冯百忠:“只有组织起来,力量才大。”
冯百忠心心念念的,是把村庄建设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土改完成,桃园村的村民分到了土地,然而,没有种子、肥料、农具,大家一筹莫展。“只有组织起来,力量才大。”冯百忠在录音里的声音是那么笃定。
“百忠书记说,我来组织村民,成立互助组。”钱利荣回忆,第一年有9户人家加入,他家就是其中一户。当时百忠书记家条件比其他8户好,他就拿出自家的农具,还自己花钱到城里买肥料,给大家一起用。“这么一搞,我们9户人家的粮食产量明显比其他户要高。”
看到抱团取暖的好处,申请加入互助组的农户越来越多,最多时达502户。粮食亩产也从100多公斤翻倍提升。“钱有了,粮食也有了,生活就好起来了。”冯百忠在录音里深感自豪。
共同富裕的脚步,从百忠书记开始,就从未停止。
茂林修竹,溪水淙淙,花果飘香,这是历任“当家人”致力于村庄建设的现实基础。何三毛大力发展花果产业,让村民们温饱之后有余钱;陈培林抢滩生态旅游产业,为村民们开辟了小康大道。
今年初,桃园村被列为绍兴市首批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之一。朱来生满怀信心地介绍,目前已引进村庄运营团队,发布“尘世外、桃园里”宣传标语和村庄图标,围绕“党建引领、美丽提升、文化铸魂、产业振兴”四方面,排定了桃园村的振兴计划:7月底启动风貌提升项目,8月底完成老年大学及研学课堂施工,9月底完成观光小火车全部景观和场景设置,10月底植入式民宿和小微业态试营业……
共建共享共富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数据显示,桃园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已从1978年的149元,提升到2020年的4.6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嫁到村里20多年的周叶青对未来充满期盼。
尘世外,桃园里。当年由各地逃荒村民聚居而成的桃园村,今天正在成为“桃花源”式的家园。这盒录音带,见证了、激励着这一变化,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久久回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