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碑文上的字迹淡了,张真林用红漆重新描上去。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 9月30日,第三个“烈士纪念日”。濛濛细雨中,离仙居县淡竹乡上井村约一公里的宋良钧烈士墓地,树木参天,一片肃穆。
当天下午,上井村的村委会主任张真林带着部分村民,前来祭扫烈士墓。他们清除了墓地上的杂草,还用红漆把墓碑和坟面上的字重新描了一遍。
宋良钧烈士是上虞人,为中共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第二中队文化教员兼卫生员,1948年10月份牺牲。张真林的父亲张春木当时为该中队的通信员,与烈士有着深厚的战友感情。
烈士忠骨埋他乡,大山深处留英魂。张春木与当地村民都把烈士当成自己的亲人,年年祭扫,从未间断。2012年父亲去世后,张真林接过了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
遭遇伏击,烈士长眠在他乡
仙居县道白龙线,起点在白塔镇,终点为海拔800多米高的淡竹乡龙潭头村。道路蜿蜒曲折,不少路段就在险峻的峭壁上。
车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中,记者想象当年曾在这里坚持革命的中共浙南游击纵队,脑海中马上就跳出了四个字:艰苦卓绝。
夹在两山之间的龙潭头村,风景秀丽,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给这个村子带来了许多灵动。跨溪而过的一座石拱桥,前身为木桥,正是宋良钧烈士牺牲的地方。
烈士牺牲的经过,父亲在世时讲了无数遍,张真林熟记于心。
1948年10月的一天,龙潭头当地的反动势力在该村杀害了中共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第二中队随军地区工作人员金秀登。次日,括苍支队一位副支队长率第二中队前往龙潭头善后,在村口桥头又遭到反动势力的伏击。
“宋良钧是文化教员兼卫生员,背着一个包。反动势力以为他是支队负责人,就向他开枪了。”张真林说,“他中了两枪,从木桥上一头栽入溪中,光荣牺牲。”
《仙居党史人物》记载,宋良钧出生于1928年,籍贯浙江上虞。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因反对校方克扣学生粮食,次年被勒令退学。1947年11月份,宋良钧奉党组织指示,到括苍支队第二中队任文化教员兼卫生员。
宋良钧牺牲时,张真林的父亲张春木是括苍支队第二中队的通信员。张春木1930年出生,1947年入党。因与宋良钧年龄相仿,两人关系很好。宋良钧牺牲后,就埋在了张春木所在的上井村后山的半山腰。
解放后,在龙潭头牺牲的金秀登和宋良钧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感恩先烈,村民两移烈士墓
一个外地来的大学生,为了仙乡大地的解放,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曾经战斗的地方——宋良钧烈士的事迹,让所有仙居人为之感动。在他的牺牲地龙潭头村和墓地所在的上井村,更是如此。
解放后回乡务农的张春木和上井村的村民一起,担起了守护宋良钧烈士墓的责任。
“大家都把烈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上井村老支书王焕尧告诉记者,每到清明,村里都会组织人员祭扫宋良钧烈士墓。原上井公社小学成立后,师生年年都去烈士墓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为师生们讲述宋良钧烈士事迹的,正是曾与烈士并肩战斗的张春木。
小时候的场景,上井村文书王均兵至今仍然清晰记得。“讲着讲着,春木叔就嚎啕大哭,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也跟着一起抹眼泪。”
当年因匆忙下葬,宋良钧烈士墓只是一个黄土墩,而且在半山腰上。村民们都说,烈士为仙居解放流血牺牲,墓地如此简陋,太亏待他了,也不方便大家祭扫。后来,村里就将烈士墓移到了坑口自然村路边。
1974年,县道白龙线开建,涉及宋良钧烈士墓。原上井公社应村民所愿,在白龙线坑口桥头再修烈士墓。墓由石块垒就,墓碑上为“革命烈士”四个大字,坟面上刻着“宋良钧烈士永垂不朽”及烈士的生平简介。
如今,当初重修烈士墓时,边上种下的几棵枫树,早已参天。墓地就在公路边,离上井村仅一公里左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祭扫。
父亲去世,张真林接力守护
张真林说,父亲张春木苦了一辈子。回乡务农后,辛辛苦苦把八个子女拉扯大,文革时又挨过批斗坐过牢。但无论在何种困境下,父亲都不忘当年的老战友。
上井小学被撤并后,当地的孩子都转到淡竹乡中心校去读书了。每年清明节,张春木给师生们讲述宋良钧烈士故事的场景,也一去不返。但上井村民对烈士的感情还在,记者在烈士墓前,就看到了鲜花和祭品,从其模样看,应该是今年清明村民们祭扫带来的。
“父亲晚年时,经常带着锄头到烈士墓前坐坐,拔拔杂草,自言自语。”张真林说,“他说,自己与宋良钧烈士有说不完的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一位副支队长离休后,两次到仙居回访。在上井村,他长跪在宋良钧烈士墓前,老泪纵横。同时,坚决不同意跟陪同的仙居县主要领导回县城就餐,一定要在张春林家吃饭。
当昔日的老领导问有什么要求时,张春木只说了两个字:没有。
“其实家里很困难,我母亲听我父亲这么说,都急坏了。但母亲也没办法多说,因为父亲作为老地下党员,一直以来就不愿给政府增加负担。”张真林说。
十多年前,宋良钧烈士的哥哥、妹妹等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烈士牺牲在仙居。在上井村,听说张春木和当地村民的守护故事后,他们感动得泣不成声。
2012年上半年,张春木去世,将守护宋良钧烈士墓的接力棒交给了张真林。“父亲说,这个墓,要一直好好管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