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我市召开《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高水平建设工匠人才队伍行动计划(2018-2020)》新闻发布会,发布两大人才行动计划。
根据两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末,我市将全面建成3所技师学院,新增高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5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建20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加强台州工匠人才保障和激励力度,不断提高台州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叫响做实“台州工匠”品牌;2020年,我市将跻身全省人才工作第一方阵,打造人才汇聚的“魅力之城”。
力度大、亮点多,有不少创新举措
“《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共7个部分,主要包括人才强市建设、未来三年的工作规划和任务部署、人才新政三十条中部分政策的调整完善和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措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常任办主任卢红菊介绍,该计划主要有七方面亮点
“本土人才是台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人才支撑,我们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着力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卢红菊说,结合台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工匠、社会事业、乡村振兴五个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其二,以产业为导向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创新性提出“产业人才靶向引进模式”,特别在“柔性引才”方面提出较多创新举措,推动产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其三,以高能级为目标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在平台类型上分本地高校院所等新型人才研发机构4个类别全域一体推进。其四,以“妈妈式”服务提升人才服务环境,针对人才最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服务举措。其五,以保持竞争优势为目标优化人才政策,在政策体系上不断完善,在政策范围上适当延伸。其六,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进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其七,以党管人才原则构建人才工作格局。
“《高水平建设工匠人才队伍行动计划(2018—2020)》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6大体系建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社保局局长许世斌介绍,该计划有六大亮点。其一,工匠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一方面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紧缺职业(工种)补贴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40%;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优秀技能人才奖励政策积分制,突出技能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其二,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发挥职业技工院校主体作用。其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引才积极性,大幅提升中介机构的荐才奖励,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在户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其四,聚焦扶持工匠人才平台建设。其五,推进各类人才融通发展,创新打通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或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对在技能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对应职业技能等级实操考核合格的,可凭专业技术证书直接认定为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其六,加大技能大赛工作力度。
瞄准“高精尖缺”,打好引才“组合拳”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500精英倍增计划’,瞄准‘高精尖缺’,做好引才、育才、留才文章。我们将重点引进市委市政府提出七个千亿级主导产业的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绿色制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学术技术水平先进、产业化较为成熟、市场前景比较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创业项目;重点引进教育、卫生、社科文艺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优先支持与我市产业结合度高、有明确落户意向或社会资本已跟进的创业项目,为我市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提供人才支撑。”许世斌介绍,人力社保部门将试点推行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聘和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激发用人单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并将出台《关于提升人才国际化的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在留才上,我们将倾力营造‘妈妈式’服务大环境,切实增强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
根据《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市经信委将推出台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大脑系统。“它不光是一朵线下产业的数字云,更是一套指挥系统、应用系统、服务系统,能更清晰地指引行业发展方向,更精准地服务企业发展需求,为我市医健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力支撑。”市经信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卫明介绍,通过这个系统,政府能及时发布行业最新资讯,完善决策部署;系统采集到的全球56000多名产业高端人才和本地有人才需求的医药企业之间能精准搜索,快速对接;有研发和产学研需求的企业和平台院所能有效联通,达成服务和合作。
“市科技局在今后三年需要全力完成的相关工作有11项,主要涉及国家高新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创建,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省级‘万人计划’人才的引育,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的搭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提升等。”市科技局副局长王耕耘介绍,科技部门在今后三年将大力推进多层次人才平台的建设,大力推动高层次创新主体引育,大力优化全方位科技服务大环境。
“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相关要求,以做大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为切入点,持续推进小微金改,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人才创业的金融支持。”市金融办副主任管正顺介绍,通过建好人才项目资金需求清单和金融服务清单,线上线下、动态跟踪、实时互动、高效对接;创新推出一批“人才贷”、“人才险”等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投资基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