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4日讯 前不久,杭州第十中学打电话给乐清日报求助,说今年是他们学校210周年校庆,希望在雁荡山寻找70多年前的学友,重温那段在战火纷飞中刻苦攻读的岁月。省城名校和乐清雁荡山,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渊源呢?且听老师伯道来。
亭中碑文记载当年峥嵘岁月
老师伯打听到,杭十中的前身叫宗文中学。
因年代久远,宗文中学在雁荡山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老师伯走访多时,才有一位90多岁的阿公说,他依稀记得当年一位叫钟毓龙的杭州人到当地办过学。
在这位阿公的指引下,老师伯在当地北斗洞附近的山上发现一座亭,上书“宗文亭”,亭中立有一块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宗文中学在雁荡山办学的经历:
宗文中学创建于1806年,为杭州名校。抗日战争期间,校长、著名教育家钟毓龙先生,为御日寇,迁校雁荡山。假北斗洞、净名寺、雁山旅社、雁荡旅馆及大荆镇东里等处为校舍,惨淡经营,坚持办学。自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零年,历时三载。于战乱中,为温台两处莘莘学子提供求学良机。并为此后雁荡山兴办学校,奠定基础。播扬文教,源远流长,功不可没。当年宗文曾在此建有自卫碉堡,今因其旧址,构筑此亭,永留纪念。
搬至山区办学仍受到战火威胁
原来,抗战爆发后,杭州面临沦陷危险,浙江省教育厅多次电令省城的学校紧急疏散。当时,宗文中学是省内两所最知名的私立中学之一,有几百名学生在该校求学。
考虑到师生安全,宗文中学被迫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宗文中学接受乐清大荆人仇岳希的邀请,赴雁荡山办学。
1938年7月,宗文中学在颁发招生广告后,迁往当时的雁荡山白溪镇。当年9月,宗文中学租赁雁山旅社为校本部,以北斗洞、净名寺、灵岩寺为校分部,招收当地新生,合计学生有200余人。据了解,宗文中学在雁荡山办学期间,先后有五六百名学生入校。
宗文中学虽在山区,仍然受到战火的威胁。日军的飞机多次轰炸温州;日军舰艇停泊在瓯江口外的黄大岙,常有传言要登陆;附近的土匪也有袭击学校的企图……
为了防卫,学校曾在北斗洞附近山上和净名寺各建碉堡一座。净名寺的碉堡早已不在,北斗洞附近山上的那一座后来塌了半截。1992年,温州市雁荡山管理局为纪念宗文中学在雁荡山办学,将由这座坍塌碉堡改建成的亭子更名为“宗文亭”,并立碑纪念。
九旬校友讲述昔日求学经历
今年96岁的黄士华阿公是乐清目前为数不多仍健在的宗文中学校友。
他回忆说,当时战乱,不少学生只能待在家里,耽误了学习时机,好在宗文中学不拘班级名额,不限学生年龄,方便学生入学。
黄士华阿公说,初中一、二年级他分别在净名寺分部和大荆蒋宅分部学习。他和同学以咸菜、马铃薯等下饭,点蜡烛或菜油灯自修,用旧报纸当练习本,生活艰苦。学校老师则上山下岭,步行上课,风雨无阻,使人感动。
时至今日,黄士华阿公仍记得大多数老师的名字,“我的化学老师叫蔡邵伦,经常穿着士林蓝长衫,说话有点腼腆。在当时理化实验仪器缺乏的情况下,蔡老师总是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仪器,用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音乐美术老师赖一匡,教学生唱《在太行山上》、《黄水谣》、《黄河颂》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杭十中近60名师生定于今天来到雁荡山,与健在的七八位乐清校友一起举行联谊活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