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台风中受损的北涧桥。温都记者 王诚/摄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昨天,记者从泰顺县文广新局了解到,省市文保专家已经进驻泰顺,将于近期启动对受损廊桥的勘探工作,为后续廊桥的修复方案作论证。
自从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等泰顺3座国宝级廊桥毁于台风引发的山洪后,老人、小伙,干部、农民……众人以各自的力量和认知,不约而同地开展一场拯救廊桥的“全民行动”,尽显难以割舍的廊桥情结。
七旬老人加入“寻宝”队伍
有关人士说,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堪称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抢救文物的一次高效互动。事发两小时后,泰顺文保部门即发出《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呼吁群众提供廊桥木构件下落线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收集、保管。3天内,绝大部分木构件被一一寻回。
77岁的薛世云老人,便是“寻宝”队伍中的一员。昨天,他在村委会门口,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时薛宅桥被冲走后,我就想去找回来,但水满得比人还高,几乎一夜没睡好。”次日天没亮,薛世云见门前的水退去了一些,便瞒着老伴,蹚水出门。
来到桥岸边,见到昔日相守的老伙伴,只留小部分折断的根基嵌在岩缝里,薛世云百感交集。他沿着湍急的水流,一路涉水而下。
当时洪水漫过了老人的腰部,村民见状连忙喊他回来,他全然不顾。一个多小时后,一根十多米长的大木梁在水流中沉浮着,薛世云喜出望外,“这根木头有500多年历史。”这3年来,薛世云负责薛宅桥的保洁工作,每天的亲密接触,让他对桥体的每一个结构了如指掌。
被洪水浸泡后的大梁愈发沉重,老人用尽力气也拖不动,只得先将附近的其他小木件找回,堆放在一起。随后,他叫来村里年轻人,众人合力将这些宝贝抬上岸。直到当天下午四五时许,薛世云才匆匆赶回家给行动不便的老伴做晚饭。次日一早,老人再次出门寻找。
在薛世云老人的努力下,他一人找回了30多块薛宅桥的主构件。
对薛世云来说,廊桥是他一辈子难以割舍的情结。他童年时在桥上捉迷藏,青年时在桥头“人约黄昏后”,年老后在桥边抽烟拉家常。他说,廊桥就是祖辈留给每个村民的传家宝,不能断在他们这一辈人手里。“就像160多年前,这座桥也被洪水冲毁过一次。”薛世云介绍,当时他的祖辈一路追到福建福安,才把木构件用绳子一一拖回来。
在大多数村民眼里,廊桥不仅是国家级文物,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横跨溪水两岸的廊桥,如影相随,宛若亲人,这里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儿时记忆和青春留恋。拯救廊桥,事实上也是一场人生历程的自我救赎。
他被选为文兴桥传统技术负责人
在2002年之前,曾家快的身份是一名普通木匠。他的祖父、父亲都做木工活儿,在他初中毕业后,这门手艺就传给了他。
在泗溪当地,曾家快的手艺颇有名气,谁家遇到嫁娶,找他制作衣柜门窗的比比皆是。
2002年一场和木匠的聚会闲聊后,改变了曾家快的人生轨迹,让他成长为“泰顺木拱廊桥技艺省级传承人”。那天,一伙人聊起泰顺廊桥的建造手艺,众人认为廊桥平桥的制作还能驾驭,但廊桥拱桥的建造方式,濒临失传。
曾家快默默记下了这段话,他陆续花了1年多时间,把泰顺境内6座拱桥的每一个构件做了详细测量,并绘成图纸,逐一记录在案。“一座廊桥有上千样的构件组成,而且不用钉子,很大部分是靠木楔的交错力固定在一起,非常复杂,但极为牢固。”曾家快坦言,这是一项巨大工程,尤其是测绘桥顶的大梁,他带着皮尺攀上爬下,耗时耗力。
不过这一年多的亲密接触,让曾家快对廊桥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说实话,我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北涧桥、南溪桥,熟得不能再熟了,但我从来都忽略了她们的存在。”在曾家快看来,很多时候,廊桥对于他们,只是像屹立村口的一位老者,只是照片取景上的一抹点缀,只是外人眼中不知甚解的一份神秘。
在与廊桥一年多的相伴相守之后,曾家快发现,廊桥其实是一段历史的样本载体,那里记录着太多的故事,浇灌了太多的情感,让他开始为之不舍,为之牵挂。
在将6座廊桥的结构仔细剖析研究之后,曾家快尝试着建造廊桥模型。在经过反复失败之后,一座惟妙惟肖的廊桥模型诞生了。
昨天,他正在家里赶工制作一座新的廊桥模型,称这是同济大学向他预订的。此外,曾家快手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文兴桥的修缮方案。
2010年,他曾负责参与文兴桥的部分修复,所以这一次,县里初步推选他作为文兴桥传统技术负责人。
在曾家快看来,修复最难之处在于修旧如旧,他要将所有寻回的木构件逐一编号,还原到原先的位置。
曾家快坚信,廊桥的重现,是对罹难者的一种祭奠,是对存活者的一份激励。
廊桥保护
将插上科技的翅膀
泰顺境内30多座廊桥,泰顺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咸俊是第一个完整记录下这些桥梁的政府干部。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周咸俊出过两本泰顺廊桥的专题画册,拍过每座廊桥的春夏秋冬。用他的话说,拍廊桥是他的分内事,更是他的“心头好”,只因廊桥太美。
台风“莫兰蒂”来袭当天,他在单位值班。当文保员拍下廊桥被冲走的画面传给他后,“眼泪都掉下来了,说实话,很心痛。”
第二天,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周咸俊带队去了飞云湖、筱村,寻找文兴桥、文重桥这两座桥的“肢体”。
周咸俊和打捞队员一起,花了一个星期打捞各种木构件。有的木构件太大,只能拖到岸边,用绳子固定之后,等待后续大型机械设备进入之后再打捞。
到目前为止,约90%的廊桥木构件已经收集回来。周咸俊说,现在已经进入到廊桥修复的备料阶段,请泰顺的廊桥技艺传承人参与其中,“现在要把收集回来的木构件梳理一遍,如果不能用,要在泰顺自然林找合适的木材,先备起来。”相比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的修复工作量大很多。两座桥的木构件被冲散之后,要从上千根木头当中,分辨哪些属于文兴桥、哪些属于文重桥。
在这次台风中,南溪桥等多座廊桥也有不同程度受损。这次将泰顺境内15座廊桥的修复整体打包作为一个项目,申请启动修复,目前正待上级批复,投资初步估计4000万元左右。
廊桥被冲走,对于廊桥保护是一次“触动”。10月11日,泰顺县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安防工程项目正式开标。周咸俊说,这是一个文保工程的智能化项目,属于国家试点,涉及廊桥的防洪、防火工程等。“比如廊桥下的水位到某个警戒位置,就会发出预警,这样以后就不用文保员去巡查,而是实时预警,给廊桥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
让周咸俊欣喜的是民间对廊桥保护的热情,“廊桥建于民间、守于民间。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股劲,与官方的保护结合,共同守护这一国宝。”
周咸俊认为,桥体可以冲垮,但廊桥精神不毁。廊桥在当地又叫“风雨桥”,从她被冠上这个名字的那日起,就注定了与风雨抗衡的命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