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随着这几日气温升高,中暑的人也多了起来。昨天,记者从市急救中心获悉,7月以来,市急救中心已救治14例中暑患者,其中重度中暑4例。对此,医生提醒市民,很多市民以为在户外高温下才会中暑,其实不然,在最近几天仅市区就已发生3例室内中暑。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情况
7月2日上午10时39分,出门办事的市民叶东(化名)行走在龙湾海滨街道某路段时,突然倒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急促,皮肤发烫,四肢不能活动。市急救中心医生赶到现场,发现叶东体温偏高,意识不清,医护人员随即对其紧急实施吸氧、按摩等急救措施,并将患者转运到附近的龙湾一医做进一步救治。
经过及时抢救,叶东逐渐恢复意识,脱离了生命危险。
“入夏以来,市急救中心已运送了多名热射病患者,好在都是初期,经过救治都脱离了生命危险。”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7月份以来,仅市区该中心就已救治14例中暑患者,其中重度中暑4例。中暑多发生于中午和午后高温时段(11点~14点),其中年轻人就占了近一半。
据悉,中暑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暑前兆,第二阶段是热痉挛,第三、第四阶段的热衰竭和热射病被归类为重度中暑。
“热射病简单地说就是中暑的危重状况,主要表现为体温达40℃以上和神志障碍,一般死亡率为40%-70%。如患者休克后被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送医,死亡率很可能降到20%。”急救医生表示,常见的中暑原因有两种,其一是高温环境里空气不流通,人体流汗太多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引起中暑;其二则是人在户外作业时,由于太阳暴晒引起脑血肿,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热射病人主要是高温作业人员,而过度肥胖者也是潜在患者人群。
医生表示,日均湿度大于73%、日均温度大于30℃,或者日最高温度大于36℃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中暑。如果出现乏力、头晕、胸闷、低热、没胃口、拉肚子等症状,就要注意是否中暑,要及时采取措施。
待在室内也有可能中暑
上周三,待在家中的陈老伯突然出现头晕、口渴、恶心等症状。其老伴立即给他刮痧,结果迟迟不见症状缓解。于是,家人赶紧将其送往市中心医院救治。
“很多人认为只有待在太阳底下时间太久才会中暑,其实如果室内通风不畅,过于闷热,长时间待着也有可能中暑。”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市民在室内预防意识不足,7月份以来,市急救中心就接到3例室内中暑案例。尤其是老人,在家中闷热的环境下,老年人皮肤散热慢,对高温更加不耐受。多数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身体本身就弱,闷在房间里时间一长,就更容易中暑。
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天气闷热,除了中暑人数增多外,假性中暑也不少。从临床来看,有七八成患者都说自己是中暑了,但经过系统检查,最后确诊是中暑的也就一成左右。如果是一些心梗、中风等重症患者按中暑自行处理,很容易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对此,医生提醒市民,随着气温升高,发生中暑的概率会更高,特别是老人、孕妇、小孩,有心血管疾病、在户外劳动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尽量不要在中午气温比较高的时段外出,做好房间的通风,不要一整天开着空调。多饮水,适当吃些防中暑的药物和食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