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习惯分为大木、方木、圆木。“大木”是建造房屋的;“方木”是制作方形家具的,比如床、柜、桌、凳;“圆木”是制作圆形家具的,比如水桶、尿盆、脚盂、鹅兜。圆木是木工中的一种精细“生活”(温州方言,意思为活儿、工作、手艺)。
“圆木家生”是迎嫁队伍中最显眼的妆奁
从前婚嫁习俗,不管家境如何,女儿出嫁总得置办一套“圆木家生”作为随嫁妆奁。新娘出嫁那天,男方来搬嫁妆,“圆木家生”红夭夭,竹杠子一颠一颠,子孙桶、鹅兜、水桶、拗兜、米桶、斗、莲子斗、米升、饭桶、盘菜盂、脚盂、矮脚盂、浴盂、果盆、挈盒、茶盘、利盘、花鼓桶,应有尽有,很风光。其中,最重要的“圆木家生”是子孙桶,其实就是尿盆。旧时民间妇女分娩,孩子都生在尿盆里,它是繁衍子孙的象征,婚时称它为子孙桶。第二重要的是鹅兜,有个修长的把柄像鹅,俗称“汤挈”,可以用来洗脚,也常见妇女们手挽着鹅颈到河边溪边洗衣服。
“圆木家生”精致细雅,比如盛放果子的果盆,它有二层,每层打开就是一个盆子,每个盆子分五格,在姑娘出嫁时分别放置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早生贵子”的寓意。果盆制作精细,红漆、描金,雕有花鸟、瓜果、童子等。再比如放伴手、糕点的利盘,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相当于现代的大碗(盛饭菜)、大盘(盛菜)、果篮、糖盒。
平面与圆弧面的变换
圆木家具的木料,以针杉为佳,最好取接近树根的那一段,坚固并且弯曲的树段。按所制家生的要求尺寸,锯树段。在树段上画出墨线,按墨线锯成毛坯。接着对坯料进行定形处理,一般将其置于屋背上,风吹、雨淋、日晒,经几个月的天然处理以后,木头内的油脂与水分最大限度地减少,如此制成的器具不易变形。
圆木制作简单地说就是平面与圆弧面的变换,制作流程:用推刨刨平坯板侧面,按尺寸拼坯板,用竹钉横榫各块坯板。用竹篾箍箍拢坯板,使坯板连接成圆筒。松开篾箍,用鱼胶混漆点缝,再箍紧篾箍。刨平圆筒上下边沿,用尺和墨斗线在圆筒上下边沿,划出圆筒内外径的两个同心圆。用圆小刨把里面刨平,锯出凿出一条上底的槽,在铆接处点上鱼胶混漆,上底。摧紧篾箍,使之紧固。晾燥胶漆,脱去篾箍。刨平外形表面,锯出一道线槽,上铜丝箍。用砂纸打光、髹漆,待油漆晾干,用纸包好,存放半年就可用了。
复杂的工具 简单的操作台
圆木匠的工具复杂多样。除一般木匠所用的锯、斧、刨、凿、钻、墨斗、鲁班尺等工具外,还有不少特殊的专用工具,如推刨、銮桶刀、圆刨、软刨、圆凿、柳凿、圆规、铆夹等。凿类,有八分、七分、六分、五分、三分、二分、五厘、二厘,是一个系列。钻类,钻头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是一个系列。刨,各种用途的,也是一个系列。
最奇特的是圆木师傅用的操作台,俗称料凳,两端的脚是一端两只朝上,一端两只朝下的。凳约一尺宽,四尺长,人坐在料凳上劳作,两只朝上的凳脚是用来固定制作件的,所有家生几乎都是在这凳上生产出来。
“圆木”也许会枯木逢春
圆木工匠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木器社,上世纪80年代解散了,有少数人自办作坊。圆木生意最好的时候,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去学圆木手艺,那时木匠还是个挺吃香的职业。圆木匠要3年学徒,3年上手,3年自做,至少9年才能自立门户,一直到两手厚茧,心静如水,生活就做得精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不锈钢、铝合金、塑料制品,圆木家生派不上大用场了。有的人住到了城里,一杠圆木家生闲放在乡下。卫生间的革命,使圆木家生里最为重要的几样家生,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在圆木家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余,仍有为数不多的圆木师傅还在艰难地守着这门老手艺。他们在老街小巷一隅,开一个圆木作坊,淡淡地度日子。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圆木这个老行当也许会枯木逢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