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万展示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作品。金鱼 摄
熟练刻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字要10多分钟。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流传至今的只有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五一期间,东源木活字第三十四代传承人王法万开的东源村研学体验馆将迎来试营业。一年来,他已在全国开出多家研学体验馆,试图以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东源木活字完整再现传统工艺
据介绍,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有幸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自元朝初年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
今年47岁的王法万出生在木活字印刷术之乡——东源,17岁随父学习木活字雕刻和印刷术技艺。为了完整地把木活字雕刻术传承下来,王法万一直致力其技艺的研究和传承,30年来从未间断。
在王法万的工作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小木框,其内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木块,每个木块上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这就是“木活字”。做木活字并不轻松,需要专心致志,细工慢活。王法万说,先要用毛笔在木头上写上老宋体反字的毛笔字,再进行雕刻,熟练刻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字要10多分钟。
在王法万看来,做一个成品木活字,刚开始难度最大的是写反字,但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如今反字书写已不在话下,“刻多了,现在我看正反字已经无区别了。”王法万说。
付出总会有回报,他的作品频频拿下大奖:《李白挂篇》获2017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春夏秋冬》获2017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多件作品被非遗博览馆收藏。
与此同时,2008年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技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世界级非遗项目之一。
全国开出9家研学体验馆
近几年,王法万一直在为木活字印刷创新而努力,进一步改进原有的技艺生产模式,加快工艺运转效率,使创新木活字走进人们的生活,如装修背景墙、木活字印章等装饰品。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东源有这样一种古老的技艺,王法万又带着木活字印刷走进校园宣传木活字印刷术相关的国学教育,并与相关主办方创建了木活字印刷体验馆,令广大市民能够近距离接触这门传统技艺。
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瑞安东源村王宅大院的王法万木活字研学体验馆将试营业。届时,王法万将为学生们讲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随后,他会教小朋友认识印刷术的工具及应用:用木活字排版,用墨刷上墨,等墨水充分刷均匀后,再用一张纸覆盖在木活字印刷版上,用棕刷在纸上轻轻地来回扫动,直到纸的背面慢慢显示出墨迹……当纸张慢慢揭起来时,飘出淡淡的墨香,一张亲手创作的作品就完成了。
王法万说,让孩子体验古老的印刷术,能使孩子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记者了解到,王法万木活字印刷术全国连锁旅游研学体验馆自2018年5月在河南夫子山开办首家后,又相继在北京,宁夏银川,内蒙古包头,河南开封、信阳,安徽滁州、巢湖等地开出8家分馆。
探寻非遗项目传承之路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在现代条件下,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这也是很多传承人思考的问题。
如今木活字印刷术正遭遇后继无人的窘境。记者了解到,东源村有1800多人口,如今木活字印刷的从业者仅七八十人,会雕刻的传承人更是少之甚少,“全村不超过10人,而且多数在60岁以上。”王法万叹了口气道出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不愿吃苦学这门技艺,以及从业者收入甚微。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木活字传承的事,结合自身经历宣扬木活字文化、印刷术技艺等,但仅仅是宣扬传统技艺是不够的。”王法万说,如果仅仅是守着技艺而不进行市场化运作,对于某些类别的非遗很难实现有效保护。
他认为,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品牌保护力度以及产品的研发力度,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及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后,对技艺的保护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开办木活字印刷术全国连锁旅游研学体验馆是王法万的一种尝试,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让木活字印刷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