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历史建筑,如何存留鲜活的城市记忆
2019年09月03日 08:58:21 来源: 温州网 记者 章映

晏公殿巷吕氏民居

纱帽河吴氏民居 照片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湖心亭

瓦市巷十四弄第七幢门台

  秋风虽起,热气犹存。已届古稀之年的老陈一天最悠闲的时光,就是吃过晚饭到中山公园纳凉。“湖心亭四面环水,吹来的风最凉快;假山亭地势高一点,大家也喜欢,老邻居经常在那儿碰头。”在老城区生活了一辈子,说起这些老地方,老陈话语里不经意间带了些许依恋。

  湖心亭、假山亭(又称意远亭),还有邻近的义井、冽泉,都入选近期刚刚公布的温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结合首批83处历史建筑,我市公布的历史建筑已有261处,并建立备选历史档案700多处。

  这些存留了鲜活城市记忆的所在,是温州古城悠久历史和传统风貌的物质见证;但与古老建筑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残破不堪的保存现状和困境重重的保护局面。虽有各种法规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之路仍漫长而艰巨。

  如何在兼顾市民生活所需的同时,为城市尽可能存留住这些浓缩了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为此,记者日前实地走访市区多处历史建筑,一寻保护与发展的症结所在。

  实地触摸“活化石”

  体味历史建筑里的静海深流

  触摸到有年代感的一片砖瓦,就仿佛与历史轻轻握了下手;清晰感知到历史文化的要领,也就读懂了城市穿行于岁月中的固有气质。

  秋风渐起。走进鹿城区晏公殿巷,路边的一棵棵老树、一幢幢临街的近代建筑,透露出一份都市里难得的安静、雅致,带着一点岁月熏染出来的沧桑。

  巷内四十四弄4号是吕氏民居,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被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院内主体建筑是砖木结构,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民居布局,整体坐北朝南,正屋、门台、后屋及院落格局均得以存留。

  更难得的是,吕氏民居原主人、晚清民国温州著名士绅吕渭英的后人,还依然居住在这里。

  吕渭英在当时德高望重,与众多温州、沪上名仕交好。比如当时还是青年的温州篆刻家方介堪便是由他带到上海,并引荐给当地的文化圈,使方介堪名震上海。

  与吕渭英相比,吴氏民居的原户主吴百亨可能更为温州人所熟知。作为温州著名实业家,吴百亨创立了温州百好乳品厂、西山窑业厂、远东蛋粉厂、百好酿造厂、西山造纸厂等,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纱帽河六十八弄8号,就是吴氏民居所在地。正屋、后屋、南屋及院落的合院式传统民居布局清晰,小青瓦屋面近代歇山顶、清水砖砌檐柱,让人一望便知是民国的风格;但爱奥尼罗马柱、竖条装饰扶壁柱,又留有几分西式元素。

  “在传统合院布局与营造制式基础上,融入西式风格做法与装饰构件,体现了当时温州传统民居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现象。整体建筑材料选用合理,技术工艺较为精湛,充分展现了温州传统民居营造特点和西风东渐时代特色。”一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存在较多加建,但经修缮恢复后,吴氏民居能完整展示温州清晚期传统民居特色。

  从年代上看,温州的历史建筑多是晚清时期或民国时期的建筑物,也有一部分是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建筑物。更早的如明代或明代之前的建筑,则多因旧城改造而消失。

  从建筑内涵来看,民居占了我市历史建筑的大部分。如首批公布的历史建筑中,57处是老民居,占了总数的近67%;第二批历史建筑里,六成是老民居。

  在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看来,最能体现老温州风情的恰恰就是这些老民居。“它们相当于活化石,将当时的城市面貌完整地保留下来。”

  就像目前老城区成排成片的清末民初建筑,完整地保护下来,这在全省来看都是唯一的。

  走进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能体味到一段历史里的静海深流。能保有这些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的历史建筑,是温州这座城市的福分,也是城市的文化底蕴所在。

  科学评估、分级保护

  共同发力历史建筑保护再生

  然而,此次走访中也不难看出,尽管已经多加保护,这些建筑仍存在品貌衰败、密度过高、搭建成灾等问题,部分市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热情正在逐步消退,同时缺乏统一有效管理,也导致历史建筑仍然面临破坏、流失的风险。

  历史建筑的保护之艰巨,皆体现在一砖一瓦的遽然消失间。我们能为历史建筑做什么?如何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如何做才能适得其所、行之有效?

  记者多方了解到,针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温州已正式出台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三大保护管理办法,并专门提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认养、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工作。

  《温州市历史建筑评估标准》是此次第二批历史建筑出台的“幕后功臣”。

  这套标准构建了5大类18个子项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系统,包括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实用价值等,通过量化评估确定三个保护层级,即整体保护(一级)、外部风貌和特色结构构件保护(二级)、主要立面和特色构件保护(三级),从而为后续的分类遴选、价值认定、级别评定、保护措施等确立基石,力争实现“保护重点、合理改造、永续利用”。

  以此为标准,我市全力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并逐步有序地重点推进对濒危历史建筑的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选择白塔巷13号民居、石板巷13号民居等历史建筑作为试点工程先行实施。

  走进如今的白塔巷13号,这早就不是那座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就空置十来年的破房子了。这幢率全市之先完成整体大修的历史建筑,白墙黛瓦的两层建筑外表并不起眼,但走到近前,古城内第一座新建水刷石的精致门台、精美的灰塑,一下子就吸引众人的注意力。

  走进门来,木质结构的小楼采光良好,连西侧的小连廊都特意在上方瓦片处增设3片玻璃天窗以增加采光面积;二楼露台正对南照壁,向下看小小院落十分精致。南院的“福”字照壁、北立面内墙的“花开富贵”等灰塑,凝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灰塑代表性传承人李景远团队数月的心血,精工细作体现大师手笔。

  另外,该民居的修缮重点在恢复历史格局、修复建筑风貌、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包括复建东南门台、恢复院落格局、修缮主体建筑、修补灰塑饰面、增设卫生间、整治室外环境及完善市政工程等。“改建是为了后续保护使用提供条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修缮、保护历史建筑。”现场负责人介绍。

  修复后,白塔巷13号已作为城市文化展示馆使用,并展示出温州传统民居的优美所在。

  “通过有针对性的保护手法运用,指导不同级别的历史建筑进行相对应的保护修缮和有序利用,塑造典型范例,从而破除市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理解的误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一位名城保护专家表示。

  为了方便更广泛的历史建筑保护更新,我市已出台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外观通用设计图集、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册,既方便街区内居民直接选择门、窗、柱子、门台、屋面等重要的建筑外观元素组合改建,也对每一处历史建筑作全方位评定,并提出对应的修缮建议方案,推进下一步修缮利用。

  记者手记

  上下联动“盘活”历史建筑

  寻访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与温州这座城市对话的过程。每一片砖瓦、每一棵老树,似乎都在向寻访者诉说温州这座城市以往的荣光与尘埃、奋进与蜕变。

  保护历史建筑,是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这种保护,经常会与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乃至改造相冲突。那么想要继续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就需要让历史建筑彰显出更大的价值,才能达成永续利用。

  在这方面,白塔巷13号民居的改造利用确实是个良好的范例。这类保护性利用,在保持原貌的同时注入新鲜血液,嵌入现代生活,被大众所用,才是“盘活”历史建筑的最佳方式。

  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不少城市都做得很不错,比如上海的武康路、日本京都的老城区等,不仅当地居民安居,也吸引海内外游人云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自身的文化底蕴所在。盘活这批历史建筑,对于温州文化形象的打造至关重要,也是提升温州城市首位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因此全市应上下联动,为盘活历史建筑这笔珍贵遗产共同努力。


标签: 历史建筑;民居;历史建筑保护;湖心亭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wznews/201909/W020190903358808861122.png

历史建筑,如何存留鲜活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