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记者对话5位著名科学家 科学人永远是年轻
2019年10月28日 04:34:5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邵晨婵 张银燕 黄慧仙 殷诚聪 甘凌峰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邵晨婵 张银燕 黄慧仙 殷诚聪 甘凌峰 通讯员 王亮 范晨 冯怡殷 王若江)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科学精神中包含的进取、质疑、创新,科学赋予我们的丰富创造力、无限可能性,都与青年的气质高度重合。

  在温州举行的2019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无论意气风发的科学新秀,还是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人人仿佛都是科学的青年,朝气蓬勃,激情澎湃。聪明的大脑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不断向我们描绘科学的未来。

  记者采访多位与会科学家,记录下他们的洞察与创见,与读者分享。我们相信,只有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与分享,才能引领人类开启更加雄伟壮丽的科学图景。

  89岁诺奖得主铃木章——

  在思考中将灵感化为现实

CshKH1210FiAbU9JAAHjbKRMpyw630.jpg

  一副金属色眼镜,一身黑色西服,交谈时喜欢将双手十指交叉放于胸前、两个大拇指上下转动——这就是89岁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北海道大学荣誉教授铃木章10月26日展现在中国青年学子眼前的形象,一丝不苟中蕴藏着睿智。

  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做出的贡献,与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其中,卤代烃与有机硼化合物在钯催化下发生的偶联反应被命名为“铃木反应”。参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铃木章来到温州肯恩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名为“‘铃木反应’之路”的讲座。获得诺贝尔奖后,铃木章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但我希望继续从事能对年轻人有所帮助的工作。”事实上,获得诺奖后的这10年间,铃木章始终活跃在科研以及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中。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铃木章始终精神矍铄。他一边在舞台上走动,一边结合屏幕上的PPT做演讲。主办方为老科学家准备的单人沙发一直空着。他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年轻听众们解释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以及该发现在包括医药品、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实际应用,讲述细致,神情专注。这种一谈论起科学就沉浸其中的投入感,让现场师生深受感染,不时致以热烈掌声。

  “获得诺贝尔奖非常难,您在成功实现铃木反应前,经历了多少次错误与失败?”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温州肯恩大学数学专业一位大一学生这样问道。

  “诺贝尔奖很难吗?”铃木章反问,台下一阵笑声。铃木章解释说,铃木反应其实就是简单的基本反应,难就难在之前没人想到用金属做过渡反应,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催化剂控制。“反复试验的过程是枯燥复杂的,但研究过程中只有设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学习、思考中慢慢将想法变成现实,我只是在这上面不断尝试,所以你们也可以。”语毕,掌声雷动。

  当然,兴趣是支撑反复且枯燥实验的重要基础。“著名有机化学家菲泽夫妇合著的《有机化学手册》一书,我曾反复阅读33遍,这本书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因此最终选择进入大学攻读有机化学。”铃木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内涵。

  近年来,铃木章曾多次到中国各大院校演讲,“Compound”是他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汇,即混合物、化合物。他把这个词用于强调各国青少年间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会产生许多化合反应,国际化的交流可以体验当地的文化、感受当地的建设,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铃木章说。

  苍南籍青年科学家李统藏——

  创新人才引领 城市科技力

CshKH1210FiAGNywAAJV2yn7RAo852.jpg

  “温州以商业闻名,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非常适合创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温州未来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温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从温州苍南走出的青年科学家、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统藏,由嘉宾变身“东道主”,情不自禁地向前来参会的各路科技大咖推荐温州。他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家乡举行,作为温州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眼前的李统藏,个子不高,能量却很大。他主要从事激光操纵和量子传感器的研究,曾用激光光镊首次实验测量了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瞬时速度,完成了爱因斯坦在100多年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8年,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转子,每分钟转动600亿次,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进展。2019年,他又研制成功世界上最灵敏的力矩探测器。

  谈到自己的成绩,李统藏感慨万分:“我一直与全世界优秀的大脑直接交流和竞争,促使自己更加自信地去做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成果。”2000年,李统藏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而后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2014年成为美国普渡大学的助理教授,一直工作至今。

  与优秀人才交流切磋,可以成就一个人;众多优秀人才的集聚,能够引领一座城。李统藏认为,世界竞争,唯创新不破,唯人才为要,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提升,关键在于这座城市是否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李统藏提出两点建议:建高水平大学,引高端企业。“城市要发展,依靠高校留住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西湖大学从全世界众多申请人中遴选出百余名卓越的年轻科学家和资深科学家,他们在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发展。”李统藏说,“引进高端企业,才能吸引高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去做项目。越是高端的人才,越不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他们更希望能够做出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富有创造力的年轻科学家,成为温州乃至浙江发展的新引擎。”李统藏说,他坚持每年回国一次,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和家乡的科学家合作,以此回报桑梓。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贾洁敏——

  科研就像不停通关的游戏

CshKH1210FiAAbDTAAJEWrIqz9o487.jpg

  什么样的职业能让人一直感觉刺激、好玩?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贾洁敏的回答是:做科研。

  10月26日,在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未来健康圆桌会上,记者见到了温州籍青年科学家贾洁敏。齐耳短发,灰色T恤,说话时却喜欢将头微微侧向一边,理科生的清冷感之下透出江南女性的温婉。

  2017年8月,贾洁敏放弃了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工作,回到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基础医学研究所工作,从事脑内血管神经研究。“在国外住了七八年,依然觉得自己像个客人,非常想念家乡;作为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科学家,更觉得自己该回来为祖国做点什么。”贾洁敏说。

  飞越大半个地球的这场归来,令她对自己所热爱与从事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体悟。

  “做科研不仅是打造你的思考力,更重要的是打造你的心力。就像一位拳击手在上台之前,要练好挨打的本事。我们要练的是接受实验失败这个本事,这是基本功。”贾洁敏说,练好了这个基本功,在科研的道路上你也许就能跑1000米;如果对科研有激情,那你也许就能跑1万米。

  这让她想起自己在读博第二年时的一场打游戏经历。当时,实验遇到挫折,内心苦闷的她无意间接触到一款通关游戏。三天三夜,之前从未接触过此类游戏的她,一下子投入其中。通关的瞬间,征服的快感和空虚感同时向她袭来。

  “我就想,为什么我在打游戏时会有这样强烈的激情,能坚持这么久?因为每打下一关,就会有让你震撼的美景呈现在你面前。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吸引自己在科学世界走下去的,始终是前方那份未知的神秘。”贾洁敏说,但与游戏不同的是,科研有无数关,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还存在无法彻底打通关的可能。

  晨曦朝露,蕴能实多。作为一名年轻的女科学家,贾洁敏对于青年的力量有着无限期待。她说,青年科学家是与科研第一线站得最近的一群人,他们有着饱满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新想法,这正是青年科学家的优势所在。“科研需要砸入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要努力把自己挤进优秀的环境中去,培养思考力,才能让投入有更大概率的回报,完成实力的‘亮剑’。”贾洁敏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青年科学家 要和高手过招

CshKIF21z8CADZczAAHUpMpt6fI646.jpg

  “一个事物,既有正面,又有侧面、背面。人到了老年,往往只研究、欣赏正面,而青年科学家思想解放,敢于探索侧面、背面,说不定真理就在那儿。”出席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讲座上妙语连珠,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这位以幽默敢言著称的“网红”院士今年66岁,却说自己在平均年龄74岁左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中尚属于“比较年轻的院士”。“较年轻院士”谈起青年科学家来滔滔不绝:“青年科学家就该到世界各地遛遛,与国际高手过招。科技需要大家一起来推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如果我们不交流、不合作,很难产生新的火花。”

  樊代明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时曾推出一项规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一定要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科学水平要以全球为背景,以世界定水准,不然就缓授学位。有的学生为此急哭了,樊代明拍拍他的肩膀:“我怕眼泪,可科学不相信眼泪,没办法,继续做实验吧。”有个学生干脆把铺盖搬到实验室,昼夜连轴转,实在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如此数月,结果出来了,论文也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

  在讲座上,樊代明提出自己的创见,即通过整体整合医学的视角更好地解决现代临床医学的困境。“人类的疾病有三大类:三分之一属于不治也能好的,三分之一属于无法治好的,三分之一属于治了才好的。”樊代明说,“医学并非万能,医疗对健康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具有有限性,不能单纯依靠医疗来维护人体健康。”樊代明分析说,患上常见疾病比如普通感冒,可以靠人体的自愈力恢复健康,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人体的自愈力大幅下降。此外,人类约有7000种罕见病,到现在还是没药可治;剩下三分之一治了才能好的疾病,就要考验医院和医生的诊疗救治水平了。

  “我们曾一度认为健康就是没病,于是一直在治病。我们能不能在治病之前做点什么?康复以后做点什么?”在观众的共鸣声中,樊代明进一步阐释:当今社会,疾病被发现的范围在扩大,药品种类在增多,国家医疗投入在增加,但患者却依然增加,其原因便是医疗健康发展缺乏整合观念。整合医学提倡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它还涉及到自然、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其他凡是和人体有关的一切知识,都要拿来组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来认识医学,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医学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所致的医学难题,这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穆特——

  让科学显得有趣真的很棒

CshKIF21z8CAXzl-AAJ-BwjXO-w551.jpg

  如果你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的粉丝,那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有太多机会在中国见到他。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斯穆特教授带着他那令人愉快的笑容和标志性的花领带,登台侃侃而谈。不过,这回他讲的内容可能会让你吃惊。

  在这个关于未来创业的论坛上,这位因巩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而被称为“宇宙胚胎学之父”的天体物理学家告诉台下听众:“我今天的主题是数字化健康。”顿了顿,斯穆特开始熟练地讲述起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云端治疗……

  这些年来,斯穆特大玩“跨界”,活跃于生物医学领域,投资3D打印公司,甚至客串美剧《生活大爆炸》当了回演员。他热衷参与公众科学活动,鼓励科学粉丝,他说:“让科学显得有趣真的很棒。”

  斯穆特很早就看好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时代中天体物理学的远景。“现在的天文学家已经变成了计算天文学家,许多重复繁重的工作由机器代劳。”这可能是他眼中天体物理学和健康管理的相通之处。“当你在某个领域比较娴熟的时候,可以把它融会贯通应用到其他领域。”斯穆特说。

  “每天我们都会有很多新发现、很多新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他提醒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要用长期的视角去看问题,寻找具有变革性的创新。

  他举例说,未来AI、大数据等技术将会更加普及,更多参与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他把5G、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比喻成一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三角关系。就拿无人驾驶来说,5G让无人驾驶的AI系统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顺畅,这项技术最终将改变人类生活。

  目前斯穆特正在做的,是一项将物理高端技术与医疗器械产品相结合的应用。“假设一个小孩刚出生,我们就开始记录他的健康数据,这对于他未来的健康管理是非常有益的。比如说从他体内提取一些细胞,如果将来他生病了,就能设法用这个健康细胞进行治疗。”

  “AI既能在未来代替人类完成更多工作,也能让人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他鼓励青年科学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拥抱未来,并施惠于大众,“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终其一生提高生活质量,并享受更长的生命。”

标签: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学家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记者对话5位著名科学家 科学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