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东部湾总部基地
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 G20杭州峰会落幕不久,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正面临重要“窗口期”。
这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时刻,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个新起点——如何在已有的城市发展成果上,加快“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城市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就在近日,开发区召开了“深化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发展暨奋战四季度动员大会”,为辖区深化产城融合制定了“顶层设计”:
未来,开发区将通过打造一流创新创业港湾、高端智造基地、开放合作高地等三大特色,构筑一流生态宜居环境、特色人文景观风貌、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等三大支撑,走出一条“产业高端化、副城品质化、空间集约化、治理现代化”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成独具韵味的美丽智慧副城、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引领区、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示范区。
创新创业 驱动“两港”升级提质
开发区经发局负责人:“一直以来,开发区着力打造‘东部科技港’‘东部人才港’,成效也相当明显。但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也要图谋转型升级。尤其是杭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开发区作为示范区‘一区十片’空间布局中的‘下沙片’,更要加快创业步伐,深化创新程度。为此,我们计划在2020年实现创新平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3个‘翻一番’,推动‘两港’升级提质。”
智慧加码 争当城东智造先行者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提出,未来10年,杭州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时尚’六大产业。对标《纲要》,立足产业实际,开发区下一步要重点打造‘4+1’高端产业集群,争当‘城东智造大走廊’先行区。”
高端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国际化二次升级;“两化融合”和“质造”推动产业能级整体提升。为此,开发区将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样板,推广新型生产方式。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推广、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制造服务企业培植,实现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全面转型。而在质量品牌建设上,开发区还将通过“三名”工程,加快技术、质量、管理标准化,实现高品质“下沙质造”。
产业发展离不开空间支撑。下一步,开发区将坚持集约发展理念,重点打造“6+X”发展平台。“6”是“两镇两区两基地”——东部医药港小镇、大创小镇、金沙湖中央商务区、出口加工区、东部湾总部基地、东部智造基地6大平台,旨在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X”是“内部挖潜、外部合作”,通过项目用地批后监管、留用地开发等对内整出新空间;加强与周边对接,对外拓展新平台,为产业新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合作交流 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开发区商务局负责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是城市国际化重要标志之一。开发区在短短23年的发展中,实现外企数量占全区规上企业比重近70%,外贸出口总量位居全市前列。这说明我们的产业国际化已初见成效。但我们仍面临外贸增长动力不强、区域合作不足等‘短板’。接下来,如何把握‘峰会效应’及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机遇,补齐短板,实现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新突破,将成为下一步的突破口。”
辖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做好三篇文章。第一篇,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一方面加大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成长性强、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强、新、好、高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上门招商、精准招商,引进人才层次高、项目水平高、产业化程度高、能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为转型做基础支撑。
第二篇,推动对外贸易转型。重点突破跨境电商B2B、B2C出口业务发展难点,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新格局;发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品牌优势,发展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服务外包产业,推动服务贸易扩量提质。
第三篇,加强对外合作发展。作为杭州唯一一个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辖区,开发区将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杭州都市圈建设,增强副城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并通过加强中外科技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东部医药港小镇鸟瞰图
宜居宜业
建设花园式品质之城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宜居宜业是对城市国际化的最好注解之一。开发区作为杭州三大副城之一,在不断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同时,在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生态环境品质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下一步就是要紧抓配套,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对外吸引力。”
城市之兴,源于交通。一直以来,受钱塘江等影响,开发区与周边区块交通衔接难度较大,区域枢纽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对此,开发区将通过加快投用绕城高速下沙南出口,打通金沙大道、天成东路等断头路,建设枢纽交通,并提前谋划推进地铁1号线延伸至萧山国际机场段、8号线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外交通的通达性,促进开发区与大江东、江干九堡、萧山国际机场等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一旦建成,开发区至萧山国际机场的30分钟交通圈将缩减,对外吸引力也将大大增强。
城市功能配套决定了生活品质。对此,开发区也有自己的考量:教育上,加快补齐教育设施供给缺口,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医疗上,健全完善“15分钟卫生服务圈”,重点推动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等医疗机构建设国际诊疗中心;文体上,要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体育馆等功能设施建设;养老上,谋划推进区级养老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居家照料中心覆盖率。
其中,加快金沙湖中央商务区建设是“重头戏”。它以湖区为核心,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产业总部于一体,是开发区产城融合的重要布局。它的全面建成,将率先打开开发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对整体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此外,生态环境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优化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景观设计,加快生态公园、城市绿廊建设,持续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生态功能区品质,未来的开发区,天将更蓝,水将更清。
沿江生态居住区
深耕本土
打响“文化下沙”品牌
开发区社发局负责人:“越是本土的,越是国际的。对于文化,更是如此。开发区不乏文化基因,钱塘江畔的‘潮’文化、围垦文化历史悠久。而在时代的进程中,企业集聚、大学城集聚,又给开发区带来了新的文化资源。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开发区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品牌更加知名,气质更加卓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
开发区要进一步塑造自己的城市气质。重点突出“潮”“水”“文”等特色,打造一批独具韵味的江南水乡景观,实现文化的差异化发展。同时,深入挖掘围垦文化、“潮”文化、民间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打响“文化下沙”品牌。
当然,城市文明和市民素养的提升是文化建设的最终落点。接下来,开发区将注重挖掘“最美现象”、弘扬“最美精神”,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型开发区建设以及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倡导学习氛围,增强居民的国际开放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
以龙湖金沙天街为代表的一批商贸服务设施陆续投用
精细管理
构筑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城市发展离不开治理。对于开发区来说,提升治理水平一直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进一步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引入智慧因子,推动管理的智能化,并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在浙江省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持续建设下,开发区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探索实践,积极推行服务清单模式。此外,通过“信用下沙”“法治下沙”的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和经济秩序,形成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法治环境。
推进城市高效管理。一方面,加强部门合力,加强管理网格化建设;另一方面,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其贯彻到各领域各环节,并形成长效机制。此外,深化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民生智慧应用,用高效的智慧管理取代人工管理。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整体防控、立体防卫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居民生活品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