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城市更美好 乡村更惬意——嘉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故事
2017年06月11日 07:32:2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县委报道组 盛思佳 张文燕

189.jpg

美丽宜居的桃源新邨。

  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县委报道组 盛思佳 张文燕)近年来,嘉善全面把握时代要求,扎实推动县域科学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个突破城乡统筹发展难点。如今,嘉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延伸覆盖,基本形成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初夏时节,阳光尽洒城里乡间,位于浙北平原的嘉善一片绿意盎然。

  拥有506平方公里、38万户籍人口的嘉善,既有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发优势,又有拥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2013年,嘉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城市与乡村,在这里跨越藩篱,走向融合。嘉善城乡居民融合奔向现代化的生活轨迹,也为浙江乃至中国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190.jpg

干窑镇月半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人们一起迎端午。

  农民住进社区

  共享现代生活

  宋月红一家4年前从6公里之外的姚庄镇南鹿村,搬至镇中心的桃源新邨。这个远近闻名的新家园,是嘉善县首个城乡一体新社区。

  “可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跟早些年住在村里,完全两个样。”57岁的宋月红衣着朴素,说话时神情透着满足感,“原先家里有6亩地,一年种三季稻,夫妻俩劳累一年,种田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她掰着手指算了笔账,丈夫是木匠,当时全家一年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元。

  姚庄在1998年由乡改镇,十几年间,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形成以光伏新能源和精密机械为主导产业体系。小镇崛起的背后,有欣喜也有忧心。一方面,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建设,城镇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民增收幅度下降,城乡发展呈不平衡态势。

  眼看城镇生活日渐富足,宋月红一家却仍住在村里上世纪末建造的老房子里。与其他村民一样,她开始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与此同时,由于姚庄工业的发展吸纳了90%以上的劳动力,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感逐渐减弱,3万多农民有了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

  作为嘉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片区,姚庄顺势而为,通过“两分两换”、农房改造集聚等系列改革举措,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宋月红“成为城里人”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转变悄然来临。2008年,姚庄镇被确定为嘉兴市“两分两换”试点,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该镇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2010年,宋月红一家决定放弃原有农村住房,带着土地进城,并于2013年正式成为桃源新邨第二批居民。村里的老房子置换了一套四层复式公寓,总面积380平方米。“楼上三四层出租了,一个月2400元租金。村里的6亩地也承包出去了,一亩地一年到手1200元。”她说,加上丈夫有木工手艺,儿子在工厂上班,家庭收入骤增,生活富足。

  让宋月红感到欣喜的,不仅是鼓起来的钱袋,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说起搬来新社区后的生活变化,宋月红感慨良多。“以前孙子上幼儿园,虽然校车能来村里接送,路上却要花费20多分钟。村里没有地方看病,隔壁村卫生室连测血压的仪器都没有。”如今,出社区门就是小学、医院、超市、银行。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白天文化礼堂书场听评书,晚上社区广场跳排舞,生活越来越充实。”她表示。

  宋月红的变化,是万余嘉善农民“带地进城”的缩影。21个城镇型新社区、6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自愿相对集中居住。

  农村新社区,成为嘉善城乡一体化蓝图里,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统筹公共服务

  城乡愈加亲近

  在农村居民看来,城乡之间的鸿沟到底是什么?三年前,姚庄镇为此做了一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城乡差别政策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社会养老等方面。

  调研报告中列出的18项城乡差别政策中,教育占了3项。“三分之二的名师在县城、农村幼儿园建设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学对象以新居民学生居多,基础较差。” 参与调研活动的蒋胜强,是姚庄镇人大主席。他认为,农民如果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即便生活习性得到改变,差距也不会消失,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2010年,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嘉善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工作制,如今已实现全县农村学校名师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36所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流动教师1016人。其中169名校级领导流动至农村基础薄弱学校,328名骨干教师由县城学校流入农村学校,40位名优教师流入农村学校。

  嘉善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不仅弥补了城乡教育人员、学科、职称、年龄上的结构性缺失,更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均衡了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公平提供有益支撑。”

  当年轻人离开村庄、到城里寻梦时,谁来照顾留守家中的老人?与城市社区完备的养老设施与服务相比,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多由村委或老年协会管理运营,普遍缺乏专业养老人才及个性化服务。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嘉善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农村老人多散居,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与城里老人不同。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需要更多关怀,个性化服务要送到老人家中。”嘉善县民政局局长徐智华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嘉善创新开启居家养老流动服务车,走村入户,将身体护理、测血压、送药买药等服务免费送上家门。目前,全县已有10辆居家养老流动服务车,覆盖所有乡镇、街道,1万多名城乡老年人直接受益。

  2015年,嘉善率先在我省实现全县151个村(社区)农村居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去年,嘉善将全县照料中心统一交给金色年华等16家专业养老社会组织运营,为老人们提供更专业的养老服务。

  统筹发展,让城乡愈加亲近,嘉善农村居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009年嘉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喝上了同等品质的自来水。2016年,嘉善开通全国首家县级健康热线12320,医疗就诊实现一卡通,基本形成“20分钟医疗圈”……

  城市与乡村,不同的风景,却串起了同样的幸福感。

  在绿水青山间

  寻回乡村自信

  4年前,“85后”徐先锋放弃杭州年薪20万元的工作,回到了魏塘街道三里桥村。回到故乡,于他而言,除了乡愁,更多的是责任。如今,身为村宣传文化员,他对村庄的发展了然于胸。

  初夏,在徐先锋的带领下,漫步在村里的康庄大道上。沿途成排的黄桃树绿枝繁盛,修整过的农家排屋镶嵌其间,不远处母亲河柱头港绕村而过。水流清澈,田园如画。眼前一片绿野中,身穿工作服、头戴草帽的村民朱林华若隐若现,她正忙着在自家3亩桃林地里施药剪枝。

  “原先地里种的是水稻,收成不高。隔壁3亩地是鸡棚养殖,臭气熏天。”回想起曾经村庄的脏乱场景,60岁的朱林华仍历历在目。早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圈养家禽,道路两侧大小鸡棚、鸭棚杂乱无序。每到夏天,苍蝇蚊虫肆虐,耳边尽是嗡嗡声,电线杆上黑压压一片。“十多年前,隔壁村姑娘来跟我儿子相亲,是捂着鼻子进来的。”相亲的事就为这黄了,朱林华哭笑不得。

  徐先锋回乡那年,村里开始环境整治,拆除大小家禽养殖场所,整治房前屋后垃圾、做好河道清淤。近几年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终于让绿水重归故里。徐先锋开始思考,如何让乡亲们的收入,像这清清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生于斯、长于斯,认真回望故乡,徐先锋找到了答案。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已在“古嘉善湾”的沼泽台地上渔猎稻作,繁衍生息。悠远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嘉善“农业大县”的称誉。

  徐先锋的父亲徐秋永,是村里黄桃合作社的社长。26年前,徐秋永是村里第一个种植黄桃的大户。数年间,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零散种植了180亩黄桃林。近两年,徐先锋父子在村里推广黄桃种植,农户们纷纷将自家的稻田、鸭棚地改造翻新,种上了黄桃。

  而今,人们愈发认识到绿水青山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当初去往城市的路径,重返乡间。今年清明节期间,1280亩桃林变身粉红色的花海,吸引周边嘉兴、上海等地市民纷至沓来。“8月黄桃熟了,今年估计每亩能收益3万元左右。”除了自家3亩地,朱林华今年还承包了两亩半地。眼下,从桃林漫步至河边160亩藕塘的游园步道已建好。徐先锋计划,待莲子、黄桃成熟季节,可以开发采摘游,发展乡村经济。

  2016年底,嘉善县统计局最新出炉的一组数字,印证了嘉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缩小至1.69∶1,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嘉善注重城乡均衡,也深知城乡依然有别,城乡一体化之路仍在不断前行。


标签: 城乡;发展;一体化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